fbpx

正向心理學|幸福學04|生而為人,就接納自己作為人真實地活著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76

今天是幸福學的系列,是我以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公開課(又名幸福課)為基礎的分享。積極心理學也就是「正向心理學」。如果你想聽教授Tal Ben-Shahar 最原汁原味的教學,你只要在YouTube上搜尋「哈佛幸福課」就會找到了。今天的內容是取材自第四課部份內容。

 

 

如果你想讀幸福學系列的第一篇,在這裡:

正向心理學|幸福學01|變快樂的學問

如果世界上有一門學科能夠帶給你幸福,你覺得好奇嗎?
正向心理學,就是這樣的一門科學:以心理學以及研究背景為基礎,研究出讓人類變幸福的方法和理論。
每個人天生就擁有美好的資源,正向心理學幫助我們把身些多餘的石塊鑿掉,以減法回復本來就美好的狀態。

閱讀更多 »

在進入主題之前,先邀請你好好地連結一下你自己。

 

如果有一個空間,在那裡,你不用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你不用完成手上長長的待辨清單,你可以作為你自己,誠實地感受和展現你所有的情感,不管是快樂的、積極的、平靜的,或者是凌亂的、無力的、嫉妒的、暴怒的,通通都可以全然地感受和展現,在那裡你會是怎樣的呢?

 

這樣的狀態,叫做being,單純地作為我們自己存在著。我們每天的生活充滿著doing,做著他人和自己認為應該要做的事,包裝出應該展現的樣子,這些都是doing。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全然接納自己的空間,讓我們只是單純地being, being yourself, being a human being. 希望你想起,你也有這樣的一個空間。至少我希望,當你在這個部落格閱讀的時候,在這裡就是這樣的一個空間。

 

生而為人,你是不是真的有容許自己當個人呢?

 

聽到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很疑惑我到底在說些甚麼呢?小時候的我,曾經不容許自己當個人,而是在很多方面都活得像個機器人卻不自知。

 

壓抑人性,活成「應該」,把生理狀態和感受都隔絕

從小我就是模範生,老師最喜歡的那種。我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我肯定是老師們心目中數一數二最乖的。這樣的我當然能非常明確地感受到大人們非常喜歡這樣的我,也得到了很多獎勵和鼓勵,所以我想都沒想過這樣子生活著有甚麼問題。

 

我還記得我整段小學日子都過得非常壓抑,從來沒有任何遲到早退或病假的紀錄,我記得唯一一次例外因為拉肚子而遲到。我沒有欠交過一份作業,穿著也絕對是校服規定的模範。這還不止,我到底壓抑到一個多麼不像人的地步呢?說給你聽,給你開開眼界或笑笑。

 

同學們好像很不喜歡寫作業和上課,但我始終認為這是應該做的,所以一點抗拒的感覺也沒浮現過。上課的時候,我坐在座位上永遠坐得直直的,雙腳平踏在地板上,一整堂課像個點頭娃娃一樣,只會一直點頭聽課,但都不會轉換身體姿勢,也不曾有覺得「無聊」或想睡的感受。我也不知為什麼自己甚至不會在學校去洗手間。對你沒聽錯,我真的是一整天回到家才上廁所,我還不是勉強忍住喔,因為我連尿急的感覺都沒有。別人在校巴上睡著,頭都會左搖右擺,而我是睡著也還能坐直直的。我就連晚上睡覺也都是一整晚仰睡的姿勢,到醒來都沒有翻過身。

 

當時我並不覺得自己這樣有甚麼特別,長大了我才意識到,我壓抑到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機器人。後來也因此有需要突破和處理的課題。

 

你不一定有到我這麼誇張的程度,但你會不會也有些時候不容許自己當個人呢?

 

明明會累,卻壓抑到累的感覺都沒有,逞強做著「應該」做的事。明明會痛、會委屈、會生氣,卻覺得反正反抗無效,不如就把感覺麻木掉。明明想為自己爭取甚麼,但總覺得自己好像很自私,然後跟自己說「我不要了」。明明人本來就會犯錯、不可能事事做得完美,但只要有一點瑕疵你就攻擊自己犯下滔天大罪…

 

容許自己當個人,在我們嬰兒的時候明明是本能,開心就笑、傷心就哭、餓了就找吃的,我們長大後卻反而要回頭去學。

 

還記得我在幸福課第一集中說過嗎?積極心理學相信,人要變快樂,要學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把那些來自傷害和文化規範的碎石鑿掉,回復我們最原本的樣子—我們本身是個有血有肉有感覺有脆弱的人。

 

接下來,我會跟你分享教授Tal在這個題目上的教學重點,是我自己做的筆記。教授Tal說,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是他整門課程中最核心的前提和支柱。

 

正向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有些人對它的誤解是只看正面的東西,而那些負面的東西都是不好的。但其實並不是如此。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是想去平衡過往心理學研究對於病理的過度側重,也想開始去研究健康的主題,讓人不再只是講求治病,可以培養出心理色疫力、追求快樂和成功。

人性受限及人性可變的觀點

而人要能夠把潛能發揮到最大,勢必需要對於人類的本質有準確的掌握,才能順著本質去作出最有效的發展。

 

對於人類的本性,邀請你思考一下以下的問題。

 

你認為我們應該接受人類本性,還是應該去完善它?人類本性是可以被改變的嗎?

 

教授Tal說,人們對於人類本性有兩種觀點,你可以聽聽自己傾向於哪一種。

 

第一種是,認為人性以及當中的不完美是可被改變、被完善的。

第二種是,認為人性是有限制的、固有的、與生俱來的。我們只能接受人類物種天生的本能、情感上的痛苦和欲望,與這些「缺陷」共存,並引導向好的方向。

 

教授提到,有很多傾向烏托邦或共產主義的人是取人性可變的觀點,認為自私是人性中的瑕疵,因此要扭轉。

 

而很多傾向資本主義的人則是相信人性本質中不管好的壞的都需要被接受,然後積極地運用人性導向好的結果。

 

教授的取態很明顯的是人性受限的觀點。而我自己,也是這樣相信的。

 

人性為世界運作的定律之一

教授將人類本性比喻為地心引力,就算地心引力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少麻煩和限制,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的存在,更不能用忽視它的態度去生活。

 

當我們接受與地心引力共存,我們設計出了很多球類遊戲、極限運動,可以好好享受世界。人類能發明出飛機甚至火箭,也是因為對地心引力有了透徹的掌握,納入設計原理中才做到的。

 

世界運作的定律無法被違逆,人性也是定律的一種。

 

人性固有的觀點 並非 固定型思維

說到這裡你會不會想起我上週的文章《很難長出成長型思維,原來是卡在羞辱創傷?》講的成長型跟固定型思維呢?你可能在想「相信人的本質是固有不可變的,不是固定型思維嗎?」我在這裡釐清一下,兩者是不一樣的。

 

上一次講的是人在能力及潛力上是有發展的可能性的。這一次講的是人類物種在我們基因裡的本能跟反應,包括了我們會餓、受傷了會痛、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也有很多需求。

 

並且,積極心理學正正是成長型思維的發展源頭,這個系列往後也會提到 ,為什麼我們可以相信人的能力和回應世界的方式是可能改變的。

 

聊完這個可能出現的矛盾,現在回到人性本質的定律。

 

對情緒的抗拒與批判,是在違反自然

我們最常出現的對人性的抗拒,大概是對我們兩種負面情緒的抗拒。

 

一種是帶來痛苦的情緒,我們並不想要經歷它們,例如傷心、緊張、自卑等等。

 

教授Tal在課堂上跟同學們玩的一個小實驗,我在這裡也跟你玩玩。請你在接下來的十秒鐘不要想粉紅色大象。不要想粉紅色大象。不要想那隻耳朵大大的粉紅色大象。我相信你剛才一定沒有在想那隻粉紅色大象對不對?

 

好啦,不開玩笑了。你有發現嗎?當我們叫自己不要想甚麼,其實反而是一直在向自己暗示想著它。情緒也是一樣,愈壓抑它,它就愈強烈。

 

如同作為內向者的教授Tal他以前上課都會跟自己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卻變得更緊張了。後來他練習跟他的緊張共存,好好地把課教完。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都跟你說,要接納、要接納,因為接納了你反而更有機會讓它好好地存在、好好地過去,而你不受它束縛。

 

教授Tal說,世界上只存在兩類人不會經驗到痛苦的情緒,一種是Psychopath(精神病人),不是指所有身心疾病喔!它是一種特定的身心疾病。有很多連環殺人狂其實都有精神病特質,因為他們沒有痛苦情緒,無法同理他人的痛苦,才會做出那麼多傷人的事也不眨眼。我認為,他們其實是缺乏了愛的能力。

 

另一種不會痛苦的人,是死人。

 

所以教授說,當你覺得痛苦時是值得慶幸的,因為你知道你不是精神病人,也不是死人。

 

現在來講第二類我們會抗拒的情緒,是那些我們認為不應該的情緒,包括妒忌、對重視的人生氣、欲望貪念等等。

 

其實這些情緒呀、七情六慾呀,都是我們人性本質的一部份。這並不代表我們接受這些情感,就代表我們要不顧對象、處境跟表現方式,把這些情感都拋出去。這裡跟你分享了教授Tal提到的心理學ABC理論,你就會比較懂。這個理論,如果你上網搜尋,會發現有不同版本。我這裡會用教授採用的版本。

 

心理學的ABC理論

A是Affect,情感、情緒。

B是Behavior,行為、行動。

C是Cognition,認知、想法。

 

A,情感,就是地心引力的定律,我們試著無條件地接納這些本能而來的感受。接納並不等於屈從,不等於它們會主導我們的決定。

 

B,行動,才是道德判斷介入的部份。我們有嫉妒的感覺不代表我們是個很糟的人,我們只是個正常人。但你決定用道不道德的方式去對待他人,才決定你是個怎樣的人。

 

接納本質,然後有意識地回應世界

你可以用以下的句子公式來幫自己做簡單的解析,用在不同情境。

句型是:「是的,我感覺到…我決定…」

 

前面先描述並接納你的感受和本性,後者再決定採取甚麼行動。

 

我講幾個例子。

「是的,我感覺到對同期同學的成功很嫉妒。我決定友善地表達對他的欣賞,並好好規劃自己的發展。」

「是的,我對另一半感到很不放心,也知道這是我長久以來缺乏安全感的議題。但是,他不是我那花心的前任,我決定停止對他咄咄逼人的查勤,讓他有空間,也讓我們的關係更有信任感、更穩定,而不是把他推得更遠。」

「是的,對於新挑戰我真的非常焦慮。我仍然決定先踏出最初的一小步,讓自己先開始。」

 

這樣的句型你也可以多多練習,你會發現自己對情緒的覺察力愈來愈好,也找回你對於行動的掌控感,不再被情緒主宰和壟斷你對世界的回應。

 

剛才提到的ABC理論,關於認知(C, Cognition)的部份,以後可能會再提到。今天不在討論的重點裡。

 

其實,了解及接納人性本質並沒有那麼可怕,我們常以為本性會奪走我們的掌控權,所以用力與它對抗。教授Tal說,為了與之對抗,我們付出了很多代價,包括了我們的能量、快樂、創意及成功。而我自己經驗到,我為此付出的代價還有與自己的關係、內心的安定感及與他人關係的親密感。當你抗拒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你自己和他人都會感受到被扭曲的壓力和被拒絕的感受。

教授Tal讀出一段非常經典的《寧靜禱文》,我最後在這裡也跟你分享。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
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
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希望這段禱文都能在我們的生命中實現。

 

說起來,積極心理學不就是在用研究實踐著這件事嗎?研究人的一切好壞的本質,然後以人性為基礎去研究人類身上可發展的潛力和可能性,然後導向好的方向。教授說,Positive Psychology還有另一個很貼切的名字,就是Reality Psychology(現實心理學)—研究人性本質的現實,並順從現實導向好的發展。

 

這樣的智慧也可以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上。仔細地了解自己的本質,不管好的壞的都接納,然後順著我們的本質去發現並發展我們的潛能,讓自己活出發光而安定的生命。允許自己當個人,當個有受傷、有限制、有欲望、有脆弱的人,是發光的開始。

 

情緒、情感,就像是人類內心的地心引力。既然它是種定律,就可以找到方法去解釋、理解和掌握它。如果你也想了解情緒的定律和運作模式,以更好地掌握活出豐盛生命的智慧,你可以參加我們的《情緒衝浪課》。我在課程裡就是用系統化的方式把情緒的本質介紹給你,你將不再覺得情緒是虛無飄渺的未知,而是有一套邏輯和哲學的,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有興趣可以點擊這裡了解課程

~本週微步調任務~

一)找一個事件練習使用感覺與決定的句型,區分出你自己的情感與本質,以及你的行動行為兩個部份,接納前者並有意識地決定後者。

 

二)思考一下哪裡是能夠無條件完全接納你作為自己的空間,可能是一段關係、一個環境、一個心境、一份自我接納,或是其他。我們無法控制外在和他人,至少我們可以從今天起開始練習自己成自己這樣一個安全的空間。

It’s your turn!動起來~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