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正向心理學|幸福學10|改變是有可能的!腦神經科學這麼說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01

回想一下過去,想一個特質或性格,你花了很多年去改卻改不掉?困難在哪裡?先選一個特質做專注點就好。

 

你可以先把剛才想到的很難改的那一個特質先放在心裡,讀到文章的最後,也許你會找到新的角度去理解改不掉的深層原因喔!以這個特質為練習的起點,以後你還可以延伸應用到更多很難改的特質上。

 

今天回到幸福學的系列,是我以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公開課(又名幸福課)為基礎的分享。積極心理學也就是「正向心理學」。如果你想聽教授Tal Ben-Shahar 最原汁原味的教學,你只要在YouTube上搜尋「哈佛幸福課」就會找到了。今天的內容是取材自第九和第十課的部份內容。

 

這一集的題材我其實已經期待分享期待很久了!因為想當初我第一次看這門公開課時,其中一個扭轉我世界觀的概念,今天終於可以分享到了,那就是「神經可塑性」!簡單來說就是,人的腦部神經通道是可以透過後天的經歷及學習去改變和生長的。詳細我等一下會分享。

 

先說為甚麼知道這個概念後改變了我很多呢?在知道這個概念之前,我對人類改變的可能性是悲觀的。對自己的改變,我也是缺乏信心的。我覺得人生出來的特質就已經注定我們很多事情,更長遠來說是決定我們的命運。又回到我們常講的,沒錯,這也就是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的思維模式。

 

在知道有「神經可塑性」這回事後,單是知道這件事,就已經幫我的思維很大程度地從固定心態調整到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那一邊,相信人是可以學習的、改變的、有比我想像中還要巨大的可能性。這樣的發現,你不覺得很令人興奮和對未來有了更強的希望感了嗎?對我來說如此神奇的概念,今天就來分享給你。

 

等一下我會先分享神經可塑性是甚麼意思,也就是當我們改變或成長的時候,大腦裡面其實正在發生甚麼事情。知道這個能幫我們掌握改變的規則,還有我們管理對改變的期待。知道了人類改變的特性之後,我會接著討論如何應用在我們人生各方面的成長上。最後我會解釋,為什麼有些事情我們一直說要改,卻一直改不掉。簡單來說,今天我們是在分享人類改變的科學的入門課。

 

神經可塑性

現在開始來講甚麼叫神經可塑性。教授Tal說,在1998年之前,神經科學家認定三歲以後大腦是不變的,出生後到三歲前是大腦的成長階段,三歲往後我們就帶有固定的神經元跟神經通道、不再改變和發展。這幾乎代表了你生來的基因和開始的三年,其實就決定了你的特質傾向、能力、快樂水平,以至於你的人生。

 

直到1998年,科學家證實了大腦在人的一生從出生到離世都是會持續改變的。大腦會持續生出新的神經元,連接神經元之間的神經通道也是可變的。科學家將發現的這種現象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大腦就像肌肉一樣,你一直在運用的部份會愈來愈發達,不用的部份會慢慢消退。所以你的大腦裡愈常使用的神經通道就會愈粗,你也可以透過學習長出一些細細的新的通道。

 

 

用一個大自然畫面來描述就會是這樣的。神經通道就像是寬度不同的大河和小溪流。每次神經元之間發生聯系,就像是下雨有水流經過,這條河會被沖刷得更深更寬。而通常愈粗的河,在傾盆大雨時愈容易吸引水流按照固定的路徑流過。這會是一個循環,原有的河流會愈來大條。而一些很小條的小坑道如果很久沒有水流過,也會漸漸萎縮。

知道了神經可塑性的運作之後,我們可以來看看對我們來說有哪些意義。

 

意義一:我們可以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的」

就算是一些你生來不擅長的事情,並不代表你就不能去嘗試。你的基因雖然決定了哪些事情你一開始學得比較快或慢,但只要你想,你都可以去學習你本不擅長的技能或興趣。就像是當你學習一個新的運動跟樂器,你一開始一定是要很有意識地,思考和控制相關的所有大肌肉小肌肉的動作,直到你練到變成自動反應。訓練大腦就像訓練肌肉一樣。練習過程其實就是在生成新的神經元和神經通道,一再連結相關神經元,讓神經通道愈來愈發達。

 

這樣的改變不止應用在技能上,在人生課題、情緒機制和思維慣性上也是如此。所以你會發現你常常有很多自動反應的循環,下大雨時水會自動流進最寬的河流。樂觀的人,樂觀思維的河流特別寬。易怒的人,是因為憤怒反應的河流特別寬。

 

現在我們知道大腦有神經可塑性,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我們生來雖然帶有某些特質和運作模式,例如內向和高敏感,但我們可以在不違反原廠設定的狀況下發展出應對生活的能力,從此以後不再被標籤框架自己。例如內向者的確跟人社交會很累,但並非注定你一定不擅長社交。內向者可以後天學習一些自己舒服一點的社交技巧,找到有效的充電方式,內向者一樣可以建立非常多高品質的人際關係。

 

神經通道也有分成健康和不健康的。不健康的神經通道可能是自我批判,或是幸福學系統之前的集數有提到的Fault-Finder思維。而上一集幸福學《 |幸福學09|如何渡過痛苦情緒?「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 》,我邀請大家一起進行21天感恩練習,就是為了一起擴展健康的通道,成為一個Benefit-Finder。將水流從舊有的Fault-finder河道導向新的Benefit-Finder河道,舊的河道慢慢萎縮、新的愈來愈寬廣,那麼新的、理想的河道就會成為你最新的自動化反應。你的人生就會愈來愈不費力地活成理想的樣子。

意義二:「改變的一開始是困難的」

了解神經可塑性的第二個意義是甚麼呢?就是明白「改變的一開始是困難的」。知道這件事不是為了打擊我們,反而是用來幫我們保持希望,堅持走過瓶頸。

 

有很多跟我在《Shaya療心室》裡對話的Writer們都有跟我分享過一種感受。他們想要做的改變雖然不一樣,但他們都陷入了同一種挫敗感。每當他們發現自己再次「重覆犯錯」,事後都會非常懊惱自己怎麼還學不會。要知道,一開始新的河道細得像條小坑,所以一開始的改變是最不自然的。要開鑿河道本來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我們要相信當河道愈來愈寬,最終能夠非常自然地形成新的常態,形成自然的正向循環。

 

這點要回到前面集數說過的,你是否容許自己當個人,給自己Permission to be human呢?作為人,就是需要時間才能讓改變慢慢發生,請不要要求自己只是幾次就能成功轉化,試著著眼在漸漸變好的軌跡上。這種期待改變有Quick-Fix的心態,正正是現代人過得憂鬱不快樂的主因之一。以前農業時代,人們知道種出農作物需要時間和順應自然。現代人因為科技的便利,相信有甚麼就能馬上擁有,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無限資訊、動動手指二十分鐘後馬上收到外送。

 

抱著改變有Quick-Fix這種不符合現實的期待,當你做不到時,你就會相信「是我有問題」。

 

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說:「相信有通向滿足的捷徑可以繞過個人力量及美德的修煉,是愚蠢的想法。它導致很多人在坐擁巨大財富時感到憂鬱,甚至精神會飢渴至死。」

 

還記得嗎?非現實型的樂觀主義者會無法採取有效行動創造有利的結果,最終會因為失望而精神死亡。現實型樂觀主義者能夠帶著合理的期望,務實而積極地回應世界,所以是最理想的狀態。

 

所以每當我聽到Writer在責備自己的時候,我都會提醒他們從「犯錯」的當下抽離出來,接受人的成長就是需要很多時間、很多循環、很多練習,並不是他們特別無能才會重覆犯錯。同時要開始看看這些循環中是不是已經開始累積愈來愈多的學習,愈來愈快發現自己的反應,也愈來愈建構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只要有在進步,你就是在正軌上了。

 

那麼總結一下,剛才已經講完我認為「神經可塑性」帶給我們的兩個意義。第一是「改變是可能的」,第二是「接受改變的一開始是困難的,但後面會愈來愈自然地形成正向循環」。

 

說到這裡,可能你還是會發現有些事,你自己明明就要改已經好久好久了,卻怎麼改都改不動,似乎連進步的軌跡都不太看得到。那怎麼辦呢?這就是文章一開始邀請你想的那個問題,你還記得你的答案嗎?

 

如果是這個狀況,又是發生甚麼事情呢?

改不掉的地方,是因為潛意識捨不得?!

教授Tal說,我們的潛意識有可能是把想改掉的負面特質或習慣連結到一些正面品格上,以致於難以脫離舊有的狀態。如果你問一個人:「你想不想變得更自由?你想不想變得更健康?你想不想變得更有自信?」通常他都會說「想呀!當然想!」我們的腦袋就算有了明確的方向,但卻不知道為什麼還是這麼難達成。

 

你可以好奇地探索一下,你的潛意識是不是這樣在想呢?「如果我戒掉完美主義,我是不是會失去野心或擺爛?如果我學習拒絕他人,我是不是會失去同理心、變得自私?如果我變自信,是不是會成為自大的人、不再謙虛?如果我變自由,我是不是就不再自律了?」

 

在這裡我想請你花半分鐘的時間感受一下,剛才文章一開始你想到想改卻改不了的地方,底下是否連結了一些你難以放棄的價值?你可以靜靜思考,再讀下去。

教授Tal提醒我們,想要改掉那些事情,可以先把它跟正面價值的連結拆開。把不要的部份拿走,留下並培養那些美好的、有幫助的部份。我們可以學會拒絕他人,同時仍然保有同理心。我們可以既自信,又開放積極地接受意見。我們可以放下完美主義,就算不壓迫和批判自己,也能讓追求更多美好價值的渴望引領我們變得更好。

 

不管是文化裡流傳的各種毒雞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不曾被解構清楚的傳統思想,或是集體潛意識,常常在我們沒有意識下就影響著我們,如此地理所當然、難以察覺。但是我們可以重新覺察和思考,由我們找出新的答案。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你看見你改變的可能性。關於改變,後面的集數還會更詳細地聊,會講到改變可以從哪些要素著手,敬請期待喔!

 

~本週微步調任務~

嘗試發現你想改的事情內在與哪些價值連結,把連結拆開來,找到往後改變的新方向。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