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正向心理學|幸福學07|面對失敗的正確態度。快樂成功指南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87

今天是幸福學的系列,是我以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公開課(又名幸福課)為基礎的分享。積極心理學也就是「正向心理學」。如果你想聽教授Tal Ben-Shahar 最原汁原味的教學,你只要在YouTube上搜尋「哈佛幸福課」就會找到了。今天的內容是取材自第六課的部份內容。

 

上一篇《正向心理學|幸福學06|這樣做,打造出讓你成功和幸福的環境!》跟這一篇是相關連的,加在一起就是在完整討論,我們可以如何借助環境跟信念的力量,由我們去創造出我們想要的現實,包括了:成功、快樂以及健康的理想人生。透過這門學問,我們知道我們不必被動地被命運決定我們我人生,而是可以主動地創造幸運以及命運。

 

上一篇我們集中討論了環境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可能性,進而創造出現實。今天我們會往更深探討,我們的內在信念會如何創造出現實,而我們又可以如何善用這樣的心理現象。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上一篇,或你讀過了、但希望有更完整的概念來理解這一篇的話,我都邀請你可以先回去讀上一篇再回來這裡喔。

現在請你先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你害怕失敗嗎?當失敗發生的時候,你習慣在心裡對自己說哪些話呢?

 

請你思考的問題,絕對會是決定你人生的關鍵。記得一定要讀到最後,因為我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不需要害怕失敗,而且還可以非常開放地擁抱失敗。

 

今天這篇文章,我不只是分享給你的,也是我希望自己好好理解跟記住的一番話。我跟你一樣,也正在學習更相信自己、更敢於夢想、更自由地在挑戰裡踫撞。希望這集內容,能夠讓你、讓我都一起變得更好。

 

先來個警示,這一篇的知識濃度非常非常高,我認為單讀一次可能消化不完。而且,在聽懂了概念後,也要真正連結到你個人的生活狀態才對你有意義嘛。所以,有需要的話,建議你重覆閱讀,慢慢理解及反思。記得,讓知識跟你有關,才會真正變成你的。如果你願意善用這篇內容的話,我肯定你一定會有非常非常大的收穫的。

 

我們就先開始來聊信念的力量。

 

信念的力量

你一定有聽過「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吧?給病人一個沒有藥效的糖片,告訴他是有藥效的,病人服用後一樣會出現治療效果。這還不希奇。

 

教授Tal他分享了由哈佛醫學教授Herbert Benson進行的實驗。

 

Herbert Benson他邀請了一群本身就有嘔吐症狀的女士,跟她們說:「這是可以治療嘔吐的藥物。」這群女士在服用之後,感覺嘔吐症狀改善了。而且,研究人員幫她們做了身體檢查,檢測結果也客觀地反映了她們的症狀是真的改善了。不過真相是,實驗人員給他們的藥片不但沒有治療嘔吐的效果,而且還帶有少量的催吐劑。單單是因為,女士們相信這能醫治她們的嘔吐,身體竟然就可以逆轉催吐劑的效果。

 

另一個實驗,他邀請了一群會對某種植物過敏的人。教授他讓實驗對象的左手跟右手分別接觸會致敏以及不會致敏的植物,並且他告知實驗對象哪一邊是讓他們過敏的植物。但其實,他給他們的資訊是左右相反的。結果,實驗對象過敏起疹子的,竟然是接觸非致敏植物的那隻手。相反的,真正接觸過敏植物的那隻手竟然沒有出現任何反應。

 

我們相信的事,竟然會如此影響我們的身體現象。

 

對自己的信念—「自尊心」,決定我們的人生

不止如此,一名花了幾十年專注研究「自尊心」、並且進行了大量研究的學者Nathaniel Branden,他說:「自尊會對我們各方面有深遠的影響,包括我們如何待人接物、能得到多高的地位和成就、跟誰相愛、人際關係的品質,以及幸福或快樂的水平。」

 

教授Tal也提到,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證實了物質生活/居住地區與快樂水平關連性很低,但自尊跟快樂水平的關連性卻很高(如果你聽得懂研究數據的話,給你參考一下,它們之間的correlation可以達到0.7)。

 

以上這些都告訴我們,說信念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其實並不誇張。

自尊如何影響我們的表現和成就?

很多人都知道自信、自尊、信念,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實際表現。但背後的運作原理又是怎樣呢?教授Tal他跟我們分享了兩個機制。

 

動力機制

第一個是動力的機制,這個非常直接好理解。當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一件事,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更有動力去執行,並且投入更多的努力。在這樣的努力下,我們又有更高機率表現得好。

 

追求內外一致性的機制

第二個機制就是人會追求內外一致性的這種天性。

 

「內」是指Schema,中文翻成「內在基模」,聽完都不知道在說甚麼,對吧?那我用白話一點描述的話,會說Schema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輪廓。我們對他人、對自己、對外在自然現象都有一個認知輪廓。例如:

「他沒回應我的招呼,他是個沒禮貌的人。」

「我是個樂於付出的人。」

「在地球上,把東西拿高放手,東西就會往下掉。」

這些都是我們腦袋裡一個又一個的認知輪廓,是內在的部份。

 

而「外」的部份指的是外在現實,是客觀事實,跟內在認知無關。像是在地球上拿起東西放手會往下掉,這就是屬於外在現實。

 

我這次數學成績考80分,這個分數是外在現實。但我的內在認知輪廓可以是解讀為「我考得真好!」或是「我考得太差了」。我也可以認為「我這次考試運氣不好」,或是認定「一定是我能力很差」。

 

而我們的心智本身就是不喜歡內外不一致的感覺,於是就會想辦法讓內外回歸一致。

 

那為了追求內外一致性,我們人類會有四種調節的模式,我會一個一個簡單說明。

 

一)更新Schema,修正認知輪廓

假設我發現那個沒跟我打招呼的人,那天原來是心情不好才不說話,今天他就有笑著回應我了。那我的Schema就會修正成「他其實是個有禮貌的人」。

 

這樣的調節其實是不錯的機制,會讓我們能開放地吸收客觀的事實,能更有彈性地學習成長。

 

二)忽視外在訊息,讓自己看不見認知衝突

像是有些朋友在戀愛裡像是瞎了眼一樣。明明旁觀者全都看得出來那個對象超渣的,但那個朋友就是會看不見。就算是對象明明就明目張膽地跟別人搞曖昧呀,對你的朋友常常言語暴力,你的朋友還是忽略這一切的超雷行為。因為在當下,你朋友就是選擇、也希望相信自己沒有愛錯人。

 

三)主動尋求有利驗證內在認知的訊息,也就是「證明我相信的是對的」

可能當你把你觀察到的種種證據攤開給你朋友看,他不但視而不見,還開始跟你數說他的對象對他其實很好。像是「他每次罵完我都會跟我道歉」「他有時候會買花送我」「他送了一隻定情戒指給我,他是愛我的」等等。

 

四)創造新的現實

這是唯一一種改變外在的調節機制,前面三項都是從內在調整的。

 

例子就是上一集提過的很經典的故事,關於跑者Roger Bannister。當全世界,不管是科學研究或最頂尖的跑者都說人類不可能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Roger Bannister還是相信可以做到,並且創造成了現實,苦練後真的跑出了4分鐘內的紀錄。

 

這個是個非常積極的內外一致性調節機制。這讓我想到,當我們學會跟我們的不舒服共存,不急著去解決它,也許可以堅持到某一天創造出真正長期有利的改變。如果內外不一致出現時,我們很快就想讓自己舒服,那我們很可能會傾向忽視外在訊息或尋求有利驗證訊息這兩個機制,那麼就可能會形成盲點,成長也不會發生。

 

但我並不是說這兩種調節都是邪惡的。他們也都有有利我們生存的功能。像是一個被父母虐待的小孩,在他還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之前,沒有離開這個環境的選擇,可能就需要先暫時忽視掉自己受苦的事實,才能活下去吧?

 

而當我們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件事,而又去找驗證這個信念的環境有利因素、以及自己的內在資源,那我們的信心和動力的確又可以被放大。

 

所以,這些調整機制其實就是人類有可能採用的方式,要看情境,沒有一定是好是壞。只不過,我們是有意識地調節,還是無意識地被帶向較沒建設性的方向,這才是關鍵。

我們如何解讀所謂的失敗就很重要。教授Tal一再地提醒我們不要怕失敗,而是要”Learn to fail. Fail to learn.” 「學習如何失敗,在失敗中學習。」

 

面對失敗的正確態度—「這不是失敗,是成長」

對我來說,失敗是很可怕的。在我的主觀感受上,單是想像失敗,我就覺得天崩地裂。於是這樣的信念讓我選擇不會失敗的路,那就是不去嘗試任何有風險的選項,而這也就實現了一個不會成功的人生。我想,這並不會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時刻被失敗恐嚇也是極其折磨的心理酷刑。如果你想跳脫這個循環,我們來聽聽教授Tal怎麼說。

 

教授分享了愛迪生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愛迪生是把燈泡發揚光大的人。愛迪生反覆做實驗,嘗試用哪一種材質做燈絲才能創造出有效發光、壽命夠長的燈泡。客觀事實是,他試了幾千次,都還沒找到對的材質。有個記者訪問愛迪生時,問他說:「你已經試了幾千次都失敗,你怎麼不放棄呢?」愛迪生回答:「我不是失敗了幾千次,而是成功地驗證了幾千個行不通的方法。」這就是主觀解讀的差別。

 

面對不變的客觀環境,我們卻可以選擇我們的主觀解讀。

 

愛迪生選擇把「失敗」解讀成「走向成功的一步」。

 

教授Tal說「在這個世界上,你看見的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是失敗過最多次的。」

 

失敗不會讓人受挫,對失敗的解讀才會

如果,失敗是會讓人變得不快樂、自尊受挫,那那些成功的人既然是失敗過最多次的,應該會超級痛苦又沒信心才對呀!但為什麼事情沒有這樣發生在他們身上呢?

 

你還記得我在幸福學第三集分享的一個關於快樂水平的研究嗎?人往往會高估一些成功或失敗事件對我們快樂水平的長遠影響,以為發生好事我們會快樂非常非常久,面對挫折我們會失落非常非常久。但其實,我們只是會有暫時的情緒起伏,最終我們的情緒會回到那條快樂的基礎水平線上。

 

這對於害怕失敗的我們來說,是個絕大的好消息。我們其實可以更開放地冒險、迎接失敗,反正那些挫折都只是暫時的呀!我們都會回到原本的快樂水平,其實也沒甚麼好失去的嘛?

 

不是說要從今天開始就不計代價到處莽撞去試,做任何挑戰都還是要顧及很多現實成本的,還有不切實的越級挑戰也並不明智。只是,面對一些我們其實可以做到、卻只是卡在缺乏信心的嘗試時,我們可以修正對失敗的解讀及感受,變得更開放、更有信心、更勇敢,然後累積出更多學習機會及創造成功的可能性。

 

那說回那條快樂或自尊基礎水平,如果不管人生發生甚麼事,它都不會被改變,那你會不會覺得好像有點空虛呢?但其實,教授Tal說,這條線其實是可以從橫線變成一條往上增長的斜線的,也就是說快樂和自尊是可以被永久改變的,只是不取決於我們經歷的事件,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態思維。

 

要真正地變快樂的方法,就是持續不懈、積極地去迎接挑戰。這樣你會經歷比別人多的情緒起伏,因為你會經歷比別人多的失敗和成功。不過,你的基礎水平卻會持續上升,這是基於以下的原因。

 

一)自我知覺理論(Self Perception Theory):我們對自己的解讀是基於我們對他人的解讀。當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自信的人,他是會主動去嘗試、積極面對失敗的,我們如果做出與他相同的行為,我們也會認定「對!我也是是個勇於挑戰、有信心的人」,自尊和快樂水平就會持續累積上升。

 

二)當你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你會發現原來失敗的痛苦都沒有想像中大、而且很快會過去,那麼你會相信「我是能應對挑戰的人,我的適應力比想像的好!」,基礎水平也就上升了。

 

接下來,我們來講今天的最後一套概念: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

 

樂觀主義者 VS 悲觀主義者

James Stockdale是一名越戰時的海軍上將,被俘虜後被困了八年才被釋放出來。戰俘營的環境非常惡劣,因此只有部份的人能活著、熬過漫長的年日平安回來。James他觀察著這些同伴,發現心態是決定他們能不能存活的關鍵。

 

悲觀主義者,覺得他們沒有平安離開的希望,他們很快就撐不下去。

 

有另一群人非常樂觀,滿懷希望,他們相信自己很快、在今年聖誕節就會被釋放了。但當聖誕節過去,希望沒有成真,他們也就飽受挫敗,同樣的也活不下去了。

 

James呢?他其實也是樂觀的。他相信有一天能夠離開,但他同時也知道這不會是短期的時間。因此,他抱持希望,並且耐心地等待著,直到八年後的那一天到來。

 

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主義者更有利生存呢?

悲觀主義者的期望值本來就很低,也因此不會去努力或嘗試,自然結果也會是失敗的。很多人說降低期望就不會受傷,但其實這會犧牲掉你成功的機會。當你對自己的期望降低,為了符合內外一致性,你的表現就可能會真的符合你的期望,你真正的可能性就被框住了。同時,根據前面講的,失望的感受其實只是暫時的,所以我們根本就不需要為了避免傷害而降低期望。

 

而樂觀主義者的期望值是高的,卻有分為現實型非現實型樂觀主義,取決於有沒有連結到現實。

 

非現實樂觀主義者逃避看見現實,只是盲目地抱有希望。這樣的人無法積極付諸行動,正面解決眼前的困境,因此,最終他們還是會走向失敗。

 

現實型樂觀主義者則是如實看見現實的限制與困難,同時也會看見資源及希望,再加上不斷地採取行動,因此最終能走向成功。

 

教授Tal說,成功的公式是:樂觀主義+熱情+努力

 

空有希望,單是以為相信就能得到,這種與現實脫軌的信念,是危險的。

 

所以,信念的力量的確非常強大,卻不是無敵的。

 

Learn to fail. Fail to learn. 採取行動,實際跳進失敗裡踫撞,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來到最後,我來邀請你做一些思考。文章一開始,我問你在面對失敗時的反應是怎樣的、你是如何看待失敗的。你還記得你剛才的答案嗎?

.

.

.

現在讀到這裡的你,認為可以在你的心智上下哪些功夫,讓自己成為一個現實型的樂觀主義者、積極迎接挑戰、提高快樂水平及成功機會呢?

 

~本週微步調任務~

請你重新爬一次這篇文章,萃取出屬於你版本的快樂成功指南,並採取一個你馬上可以做的改變。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