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心理小學堂》系列 —
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一)
「你把家裡當飯店嗎?那麼不想回來就乾脆別回來了!」
這句話有很多父母對孩子說過。或許你自己本身就有說過或聽過。仔細一點想,我就會為他們感到有點婉惜悲傷。明明父母是很愛很愛孩子,希望拉近跟孩子的距離,表現出來的卻是會把孩子推開的憤怒。孩子感受到被攻擊,反抗也可能更激烈,雙方也就陷入更大的爭執惡性循環裡。現在,先停一停……你,看得見父母這句話背後的脆弱嗎?
這句話除了藏了父母對孩子真切的愛,還有那種不被孩子重視的失望和傷心。心裡明明是說著:「孩子,我好想你多陪陪我。」,說出口卻變了樣。孩子如果聽到的是這句真心話,結果是不是會變得很不一樣呢?那,為甚麼說真話那麼難呢?
這裡說的「說真話」,不是關於有意識欺騙的說謊,而是言行表現出來的情緒跟心裡最根本最真實情緒的一致性。
情緒這東西真的可以很複雜
對於一件事,我們可能同時出現超過一種最原始的情緒反應。例如:當你被偷了東西,你可能會對小偷的行為感到生氣,同時又為失去了具紀念價值的東西而傷心。這種平行出現的情緒還算容易理解。
比較難消化的是像俄羅斯娃娃那種層層堆疊式的情緒。當我們從一個事件產生了一種原發情緒A,我們可能對這個原發情緒A再產生衍生情緒B。這可能還不是結束,在衍生的情緒B之上還可能再衍生出更多層次的情緒C(D,E…)。這就像一層又一層地套上俄羅斯娃娃。
有點難懂,對不對?沒關係,我們回到剛才父母跟孩子的例子,討論一下可能出現的情緒層次。(每個人在類似的處境即使有類似的行為表現,內心發生的感受架構都可能很不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喔!)
情緒是如何層層衍生出來的?
原發情緒A[失望和傷心]:
父母感受到不被孩子重視而產生的[失望和傷心]是對「孩子很少陪自己」的原發情緒A。
情緒A[失望和傷心]-> 情緒B[羞恥感]:
然後礙於一些成長背景和文化框架,父母可能覺得感受到和表現出這種脆弱情緒A很丟臉。(這種[羞恥感]是衍生出來的情緒B)
情緒B[羞恥感]-> 情緒C[憤怒]:
於是潛意識就選擇以[憤怒]這種自我保護的強烈情緒來感受和表現。
其實在這個例子裡從情緒A到B,和從B到C,是兩種不一樣的衍生過程,這次先不詳談。那在這裡,父母要「說真話」最卡關的地方,就是那種對脆弱感受的羞恥感和對自我需求的不接納。
從[薩提爾模式]看
在薩提爾/沙維雅家族治療模式(Satir Model)裡,就會將這種現象解讀為「內外不一致」(Incongruence)。而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提倡,人們應追求達到「內外一致」(Congruence)的溝通模式,以建立更健康的自我價值感和與他人的溝通方式。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能誠實地覺察並接納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並如實地將它溝通出來,對自己和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都有很大的助益。這當中就已經牽涉了很多修煉。
要達到「內外一致」(Congruence)需要經過甚麼過程呢?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Satir Model)裡還有一個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我們可以用這個理論框架,有點像以逆行倒帶的方式將感受「打回原形」,並發掘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與自我價值。
這裡預告一下,以後我會再用冰山理論跟大家探究一下剛才例子中父母的內心世界。敬請期待喔!!!(文章在這裡《每一次相處都是兩座冰山的相遇 先與真實的自己相遇 才能以真實的自己與真實的他人相遇(薩提爾模式)》)
今天先聊到這裡,邀請你做一個小練習體驗一下。
~~~本週微步調任務~~~
回想一次你感到深刻的情緒事件,思考一下你自己或是對方是否在「說真話」呢?
這次跟大家分享一點點理論,你覺得這種分享怎麼樣呢?留言告訴我吧!
喜歡這次分享的話,請記得按讚粉專和文章,也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更了解情緒喔!
Happy life storying!
It’s your turn!動起來~
- 做功課:回想一次你感到深刻的情緒事件,思考一下你自己或是對方是否在「說真話」呢?
- 留言:你想起了甚麼事件呢?
- 延伸文章閱讀:點此前往閱讀下一集《每一次相處都是兩座冰山的相遇 先與真實的自己相遇 才能以真實的自己與真實的他人相遇(薩提爾模式)》
- 最後,你的鼓勵非常重要。在文章結尾點擊五下[拍手],能讓我的創作變成實際回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