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111
「心靈療癒到底要走得多深?」如果你曾經有段日子療過傷,或某個時候意識到原生家庭對我們有很深的影響,或見過心理諮商/輔導,都可能浮現過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心靈療癒並不是一件非常舒服和容易的事。真正要往內在探索和療傷,需要經歷很多掙扎、疼痛和堅持。但同時,我們又對療癒後的自由幸福有深深的嚮往,希望過程都是值得的。
於是,我們就可能陷入這樣的兩難:「心靈療癒到底要走得多深?」
這真的是出於個人選擇。就算你問你的心理諮商師,他也只能分享他對你療癒進程的觀察、並且給出他的大概建議。最終,要走到甚麼程度,還是只能由你本人決定,這是專屬於你的權利,同時也只能由你個人負責,沒有人能代替你負起這個責任。(當然也有極端的例外,像是一些人精神狀況嚴重到有傷人傷己的風險,以我知道香港是有強制住院的機制。台灣的情況我就不了解了,如果你知道的話也歡迎補充)
有不少Shaya療心室來訪者/輔導案主也向我提出過這個疑惑:「到底要不要往更深去療癒呢?怎樣才叫療癒得差不多了?」既然這是很多人的疑問,我今天就以此為主題,希望能幫助你考慮這個決定。文章會分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兩個大前提,第二跟第三部份是考慮療癒深度的兩大思考步驟。
心理療癒的2大前提
前提一)療癒的決定是動態的、與生活互動的
療癒的決定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動態的,需要持續隨著你變動的狀態一再地重新思考。例如最近遇到了新的挑戰,或因為一些事件觸發了你心理療癒的必要性,那就可以把握療癒的好時機,或甚至療癒會成為你在危機中非常重要的保護網,讓你可以過渡得順利和省力一些,甚至在你摔倒的時候也不要傷得那麼重。就算沒有即時的危機,如果現階段的你就是很有動力想尋求成長,那有空間就可以決定走深一點。假如你近來想將重心放在生活其他範疇上,那先緩一緩、當作是在現實生活累積經驗回饋也可以。
其實有時候想突破療癒的瓶頸,也是需要累積與世界互動的經驗,有了足夠的材料才跨越。療癒絕對不是閉門造車、一味修煉就能發生的。雙管齊下,好好生活也很重要,記得任何時候只要你想,還是可以隨時將專注點轉回內在探索上。更何況,心理療癒從來都不是跟生活一刀切的,就像是魚活在水裡,不管你在哪裡、怎樣生活,都與心理療癒切不開關係。哪裡都可以是你的療癒歷程,只是你意識上決定有多刻意去著重而已。
前提二)不是所有心理困擾都必須或只能以狹義的心理療癒來解決
身體和心是分不開的,有時候情緒不健康的癥狀真的就只是單純因為荷爾蒙的變化或其他生理病症所引起。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可能是去做運動、把飲食跟睡眠習慣搞好,或真的去對你生理的病症下藥。比如我媽媽之前患甲狀腺亢進的時候,因為荷爾蒙失調而變得脾氣暴躁。這個時候要做的就不是內在探索,而是真的去處理甲亢問題,如此而已。
所以,雖然我同意心理療癒是有「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好處,但是卻不總是唯一及最佳的解方,還是要回到當下現實最迫切需要來決定你的專注點。
那現在知道了療癒的考慮是動態的,我們回到今天主要要解答的問題:「到底心理療癒要走多深?」也就是處於不同的處境裡,決定當下要不要專注於進深療癒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怎樣框架來考慮?
接下來提供的兩套思考框架,第一套能幫助你全面地羅列你所有需要考慮到的因素,第二套則是幫你下最終的目標深度決定。
思考框架一)「風險」+「代價」+「好處」
第一套框架由三個向度組成,我會先以身體狀況來做例子說明,你可能會比較容易具體想像和掌握,並且我會再連結到心理健康來做補充。
舉個例子,假設有個朋友問你說「我最近腰痛變嚴重了,不知道是不是脊椎側彎的情況惡化了。到底要不要去做矯正?還是繼續自己做運動、太痛時吃止痛藥就好了?」你會怎麼回應他?(先花十秒鐘做思考)
我的觀點是,考慮治療的時候,我們需要記得三個關鍵字,就是「風險」、「代價」與「好處」。不管是醫或不醫、醫到哪個程度,都會有背後的風險、代價與好處。如果有一個選項是只有好處、沒有代價和風險,那麼你根本一開始就不需要考慮了嘛。
如果要幫助這位腰痛的朋友評估這三個向度,你會怎麼回應這位朋友呢?你可能會開始問他一些問題,例如:
一)不治療的風險「會不會是病情真的惡化了?怕不怕再惡化下去會有更嚴重的後果?那可能就去檢查過比較安心。」
二)不治療的代價「你的腰痛有多嚴重?會很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嗎?」
三)治療的代價「去做檢查和矯正需要的錢跟時間,你最近的生活狀況能應付嗎?矯正的療程可能會辛苦和痛,你有心理準備了嗎?」
四)治療的好處「解決了腰痛問題之後,你會不會覺得生活得更開心自在?治好後,你會想做些甚麼?或你能做到哪些現在做不到的事?」
以上這些對於要不要檢查及治療身體毛病的考慮,其實也適用於我們的心理不適或內在課題。
與之共存也是種選擇
的確,每個人都難免長期跟一些毛病共存,像我就長期有偶發性頭痛的問題呀,或是偶爾會胃痛、一直以來都要長期避免吃難消化的食物。有些人則是近視、高血壓、過敏體質等等。我們沒有非得要根治所有毛病完美地活著。畢竟要醫治,的確需要花上時間、心力、金錢的代價,治療過程也會吃一些苦。更何況有些毛病本來就不可能被完全移除。所以,只要不是有嚴重的危害或風險,其實與生理上及心理上的不適共存也是一種選擇。
加上,有時候想醫,也可能因為當下人生有其他著火點,而治療就只能先緩著、救了火再說。那就需要先繼續暫時忍受那些不適或不便。
延遲治療的無形代價及風險
然而,不去醫治或改善,或延遲治療的期間,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其實也在持續付上另一些無形的代價。(這部份往往是我們會忽略掉的。不想醫,是因為想到治療過程要付很多成本跟時間,或治療時會很不舒服,卻忘了不醫治的代價。)例如長期都在犧牲生活品質、有些事不能去體驗。而心理困擾的風險其實影響的層面可能比身體毛病更廣,會影響整體人生,像是一直重演關係裡的惡性循環、發展機會被自我懷疑所限制而錯過、或產生一些心因性的身體不適、甚至有些人一直逃避問題而最終搞砸了人生回不了頭等等。
講到這裡,我先總結一下第一個思考框架:
治療的決定是動態的,需要時刻隨當下個人及生活的狀態一再考慮。需要分別衡量治療與不治療的三個向度:「風險」、「代價」與「好處」。你可以想像成2×3的6格框架。
風險 | 代價 | 好處 | |
---|---|---|---|
治療 | 治療的風險 | 治療的代價 | 治療的好處 |
不治療 | 不治療的風險 | 不治療的代價 | 不治療的代價 |
當你羅列完以上的所有考慮點,就可以進行下一個步驟,也就是應用接下來下半部我會分享另一個思考框架。
思考框架二)人生追求的3個層級
每一個人的人生追求並不一樣。像有的人覺得身體健康沒那麼重要,只要活得下去能正常生活就好。也有人覺得至少要讓自己過得舒服、能做想做的事,所以盡量維持活力、想辦法解決一些長期困擾的小毛病。也有人是希望自己過的非常健康,讓每一天都能過得超級充實和精彩,甚至會挑戰自己(例如:鐵人賽、登山等等)。
心理療癒並不是有病才醫。它像是身體健康一樣,你永遠都可以變得更健康,可以是一個無止盡及畢生的追求。
套用在心理療癒上,也是這樣分為三個層級,按照你的個人追求問自己「目前我是想走到哪個程度呢?」。
三個層級分別是:
一)解決痛點取向
二)實用主義(活得更順利、避險)
三)自我實現與健康
一)解決痛點取向
這個層級非常簡單,那就是夠痛苦、夠嚴重,於是決定療癒。俗稱的「不見棺材不流淚」。當你的心理困擾已經嚴重到強烈影響你生活機能,像是影響上班表現、破壞人際關係、經濟條件慢慢搞壞了,或情緒狀態本身就讓你感到很痛苦,這時候你很大機會就想都不想,知道自己不處理不行了。
講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工作狂本來將事業發展視為人生的全部,但在被診斷患癌的那一刻,他還是知道他不得不放下最放不下工作一段日子去做治療,也知道需要付上金錢時間,還有承受過程中的痛苦、治療後的副作用等等的代價,總之要先活著才有機會做想做的事。
其實心理困擾也是如此,你可能會到某個點發現「我真的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所以儘管心理療癒過程會有暫時的痛苦,要花金錢時間,你還是決定要好好接受。
不過,我想在這裡特別強調,比起身體狀況,其實人對心理困境的嚴重程度往往是低估非常多的。為什麼呢?
你的心理困境可能比你想的更嚴重
身體出了狀況,醫生跟檢查報告就是這麼赤裸裸把事實攤在你面前,你想否定也很難。但是心理狀況很不一樣,你會發現很多人缺乏病識感和自我覺察,心理出了狀況就先下意識逃避。但在逃避過程中又進一步把生活不同範疇搞壞,而被搞壞的外在環境也會回頭到心理狀態再搞壞。但心理狀態很弔詭的現象是,當你狀態愈差,你的病識感也愈鈍,你也愈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去面對,而且其他身邊的人也愈勸不動你。你可能會想到,在心理困擾上「見了棺材還不流淚」的人還真的不少。
你可以想像崩塌的心理狀態會像一個黑洞,你如果一開始就及時拯救自己是簡單很多的,但你一旦掉到某個臨界點都還不願意處理,就會突然間「咻」一聲被吸進去,到時候想爬出來就變得難了好幾十倍了。到這個地步,不管是你或他人都很難幫助你了。心理上延遲治療的風險和代價非常非常高。
在心理層面,有病有痛才去醫的解決痛點取向,我不認為是有問題的。只是,如果你是這個取向的人,我的建議是請你注意心理面上這個會低估嚴重度的傾向。假設你認為你從40分回復到60分就叫做夠了,我會建議你再將分數拉高一些緩衝區,可能到70分才當作SAFE會比較好。往後也需要持續追蹤分數、預防分數再往下掉。心理困擾的循環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一旦再發現熟悉的苗頭,真的要趁來得及先把自己接住,別讓自己再次承受被黑洞吸進去的風險。
二)實用主義(活得更順利、避開風險)
這就是剛才層級一最後講到的狀態:問題已經大致上解決了,但為了保持自己不要陷入風險以及活得更自在自由,所以還是盡量需要保持在健康的狀態。像是我們平常沒病的時候也會注意健康飲食、吃營養補充、運動,來預防自己生病,也讓自己有更好的體力跟精神,過更有效率和更享受的生活。
心理健康也是如此。假設你注意到自己的不安全感一直隱約破壞你的感情和阻礙你被愛、你的暴躁脾氣常常失控傷人、你的自私懷疑妨礙你的發展等等,這些都不至於直接把人生搞爛,但你就是過得不快樂。而這些小小的壓力累積久了,你知道也會持續耗損你的心智。
你能想像如果某個心理困擾紓緩了,你會更能夠享受愛情、愛自己、有更滿足的人生體驗、過更出色的人生等等。
如果你是以實用主義做療癒深度的標準,你可以問自己「我滿意現在的生活了嗎?」當你覺得現在「夠好了」,又衡量過目前不想付上框架一講的[治療的代價與風險],那現在可能就是你在療癒上放假的時候了。
三)自我實現與健康
這個取向的人,雖然已經覺得很滿足現況的,但是還有更深層的自我實現追求:
完整發揮潛能與價值、創造人生體驗、探索人生真理、享受深刻幸福的關係、活出更完整的自我等等。
要注意,這並不是完美主義。這是潛藏人心深處的渴求,被未實現的美好所吸引,所以是一種不帶自我攻擊和自我逼迫的動力。
跑馬拉松的選手一定不會告訴你說「練跑的過程一點痛苦都沒有,只有快樂。」那麼痛苦,他們為什麼堅持一直跑?因為跑過的每一步都實現他們的堅毅和自我期待。
心理療癒也是如此,你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在實現你心目中的幸福。也因為你見證過自己可以愈來愈幸福,所以你很雀躍地、很好奇地想再看更多後面的風景。
其實,這個取向的人通常都已經不是「刻意選擇」療癒,因為他們就是自然而然地想這樣活了。同時,他們也知道生活有優次順序。如果生活突然哪裡著火了,他們能夠很有彈性地先把火滅了,再回到他們想追尋的方向上。
每個人想要追求到以上的哪個層級,都是沒問題的,沒有甚麼應不應該或優劣之分。如果你發現有人的選擇跟你不一樣,還是可以彼此尊重,因為人生是自己的。有多幸福、有多不幸,也還是只有當事人能負責。如果你屬於追求實用或自我實現這兩種層級,有可能看到解決痛點為取向的人,會忍不住想說教。但是請記得,就算你看到了他治療的好處、不治療的代價與風險,要承擔治療的代價與風險的人可是他呀!我們又不能代替他,那就尊重對方吧!
你可以做的,是陪他一起看見上半部的2X3框架,然後由他自己決定要走到哪裡。
現在兩個框架都分享完了。我想補充一下為何次序必須是先列「風險」、「代價」與「好處」,再選定取向層級。原因是,如果先定了取向,我們很可能會帶著預設和偏頗來列「風險」、「代價」與「好處」,沒辦法客觀和完整地考慮。
~本週微步調任務~
循這集的思考框架考慮,以你目前的內在及生活狀態,你是希望暫緩、繼續或是積極地啟動心靈療癒歷程呢?
後記:話說這集的起點是,我本來想聊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去翻開一些被壓抑的回憶和情緒,但寫著寫著發現還有更宏觀的考慮需要先討論,於是就變成了這篇先討論的「如何判斷療癒要走到多深」。原本想聊的主題,我打算留到下一篇來聊。可以到這裡閱讀:
你是否曾經隱約地覺得自己好像忘了甚麼很重要的經歷或感受,或是忘掉了某部份的自己?你是否想過把那部份找回來,更完整地認識自己,甚至把心裡的傷醫好呢?我會跟你詳細解析「遺忘」的心理防衛機制,它有哪些保護功能,同時又可能形成哪些人生阻礙,還有透過重新記起來療癒的過程會發生哪些事情。希望這能幫你去思考如何拿捏你的療癒歷程。
It’s your turn!動起來~
- 留言:以你目前的內在及生活狀態,你是希望暫緩、繼續或是積極地啟動心靈療癒歷程呢?
- 延伸文章閱讀:這裡閱讀《遺忘的痛苦需要重新打開來療癒嗎?*壓抑情緒與記憶的防衛機制》
- 延伸文章閱讀:這裡閱讀《走進潛意識—與自己和解及療癒傷痛的路》
- 最後,你的鼓勵非常重要。你可以點擊下方按鈕贊助我,能讓我的創作變成實際回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