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73
你有沒有曾經隱約或明確地連結得到,你心上的傷其實是來自於你的童年?當中有沒有一些是來自你所愛的、或很愛你的家人?
先請你花一點點時間去連結一下這兩個問題。
不知道你想到這些畫面的時候,你有哪些感受呢?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一些否認的反應,或是覺得自己似乎在怪罪家人很不應該的話,那麼,這一集就是分享給你的。
如果你是為人父母的,期望自己給予孩子完美的教養、不能出錯,那麼,這一集也是分享給你的。
說到心裡的傷,如果是來自於陌生人或甚至是你不喜歡的人,你會發現你還比較能對自己的感受誠實、也更能體諒和照顧受傷的自己。但如果傷是來自於與你有親密關係的人,事情反而可能會複雜了許多。
今天的主題叫做《每個人都有資格療癒童年的傷》。我們嘗試去明白跟接納自己是個人,所以會受傷、需要為自己而感傷和生氣也是很正常的。
我真的可以看見的童年的傷嗎?
有的人會認為,說父母或照顧者對自己有負面影響、對他們生氣就是不對的。「父母於我有天大的恩,我哪裡有資格去怪罪他們呢?」
也有人認為,自己跟很多人比,的確是在一個非常幸福美滿的家庭中長大,哪裡還有資格去覺得自己也有受傷的地方呢?
或是很疑惑,明明也沒想起發生過哪些大事,我卻好像很受影響或耿耿於懷,是不是我太小題大作或太脆弱了呢?
這些的批判,都來自於很多我們身處的價值觀以及文化。容我大逆不道地說一句:「就是這種價值判斷,讓很多人的傷一輩子都好不起來。」
父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孩子也能得到療傷的自由
如果你是為人父母,這集不知道你會不會讀得有點不舒服。先說,我做這一集並不是要指責你做得不夠好,虧欠了孩子,或是不夠愛孩子。我更不是要慫恿你的孩子去忤逆你、討厭你。
相反的,我也是希望你可以去明白和接納自己是個人。就算你有多愛孩子、把你能給的一切都給他了,孩子還是會或多或少在一些地方吸收到心理上的負面影響 。那真的不代表你就是不好的父母。這只是代表你真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你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需要是完美的。
你也是個受過傷的生命,你有你的歷史和脆弱。
我曾經在貼文裡分享過「愛情就是兩個受了傷的人在一起」。家人也一樣,是一些受了傷的人聚在一起,以不完美的愛盡力地彼此相愛,會刺傷彼此是難免的事情,但愛的部份也同樣紮紮實實地存在。
有些孩子在長大後,漸漸追溯到童年的傷,當他們去見諮商或療癒時,不敢讓父母知道。或是當自己在經歷一些療傷的重要過程,因為顧慮到父母的感受,都不敢跟父母分享心路歷程。而同時,如果是跟父母很親近的孩子,還會多一層自己有話沒辦法向父母坦誠分享的愧疚感。
為甚麼這些事這麼難讓父母知道呢?這是因為,父母在知道自己原來有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時,有可能出現兩類情緒反應。
父母對孩子的傷的反應
一)「孩子是在責怪我。」
第一類,是把孩子對受傷的表達視為孩子在責怪自己。
情緒反應有兩種,一種是生氣。這個時候父母心裡想、或是會說出的話會是:「你是甚麼意思?你就是說我做不好嘍!我把你從小養到大,為你做那麼多事,你怎麼還可以批評我?」
第二種則是傷心派的。這種情緒下父母會想:「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會覺得我還做得不夠好呢?我那麼愛你,你卻覺得我傷害了你,我真的很傷心。」
這類反應都是因為牽動到了父母親作為父母角色的自尊心。覺得孩子的傷就像是在他在為父母的考卷上打了個大大的紅色叉叉,蓋上了「不及格」三個大字。但其實,那可能只不過是某些考題寫錯了,總分還是有80分的。而孩子有受傷就真的是事實。也許父母可以對自己和對孩子的生命狀態都寬容一點,放下完美主義。
並且請記得一件事,孩子看見了父母的不完美,並不等於他是不孝、在責怪父母,更不等於他不愛父母。他可以很愛父母,同時也誠實面對他們之間的關係,好讓孩子可以愛不完美的父母,也好好地愛他自己。
否則孩子連療傷也還要被父母准許,他只會是傷上加傷,而父母則會離他愛孩子的目的愈來愈遠。
孩子沒有責任活成完好無缺,來證明父母是個完美的。
而孩子受傷,就是事實,並不會因為被責怪和否定就馬上彷彿沒事發生過。這樣父母只會得到一個在你面前永遠裝作沒事、卻躲起來獨自舔傷口的孩子。我相信這不會是愛孩子爸媽希望看到的。
二)「我真是個糟透的父母。」
第二類父母會出現的情緒,是為傷害了孩子感到非常內疚和自責。他們接納也明白孩子真的有受到自己某些負面影響,然後因此覺得自己非常糟糕、責任重大。
這種情緒下,父母會想:「我真是對不起孩子。要不是我當初怎樣怎樣,他現在就不會怎樣怎樣了。我以為我已經做得很好了,當我已經盡力了還會發生這些事,我覺得自己很無能。」
但如同我前面說過,你本來就不可能是完美的。當你盡力給了,那就放過自己吧。孩子是獨立的生命,他也需要為他的選擇負責、也有他在人生很多方面的際遇對他造成影響。他長成怎樣是有很很多因素的,你不需要為他的傷負上全責。
同時,你也可以容許他看見自己的傷,也許的確有部份是來自於你盡力給予但不完美的成長環境。孩子看見你的不完美不代表他不夠愛你。同樣,你給孩子的教養就算不完美,也不代表你不夠愛他。
受傷的孩子請安心地療傷
如果你是在療傷的孩子,請你不必為父母的這些情緒感到太內疚。
他們會有這些想法和情緒,也是來自於他們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傷口,這些是他們自己的課題。
尤其以前的年代比較沒有「課題分離」的概念。父母很自然地會把自尊心、被愛、被重視的感覺,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會感受到要把父母捧成完美形象的壓力,而下意識地習慣性去討好大人。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理想的關係是我們都接納自己、對方,以及我們的關係都是不完美的,容許彼此做真實的自己。
最高境界的愛,並不是「我只看到你的完美,所以證明了我很愛你。」,而是「就算我看見你所有的不完美,我還是好愛好愛你。」
說到這裡,我並不是說你今天就要把所有事攤在父母面前,去數他們對你的影響。而是當你在療傷的過程中,你可以心安理得地、誠實地去看見父母的不完美和犯過的錯,你才有機會接納自己的傷,跟自己在一起。
而當你把傷養好,相信我,只會讓你跟父母間可以更好地互相愛護。至於你將來要不要跟父母實際分享跟和解,你可以用有智慧的方法去決定和溝通。
總之記得,在關係裡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分輸贏跟對錯,而是我們可以如何更好地愛對方。
我的傷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對於一些覺得自己明明比很多人過得很好,憑甚麼感覺受傷的孩子,我想告訴你為什麼你也絕對有療傷的資格。
傷害不一定是從一些非常深刻及驚天動地的大事而來。
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重覆非常多次的小細節,可能是父母的小眼神、微表情、習慣的用語等等。
也可能是父母自己經常採用的生存策略或情緒反應,就算不是針對你的,也都會對你有影響。
例如,你爸爸可能是個非常容易焦慮的人,他的焦慮反應從小就在告訴你「世界充滿危險,你一定要非常小心地做足準備,一點差錯都不能有。」
例如,你媽媽心底常常忽視自己、是個慣性對他人過度犧牲的人,你可能會覺得你只要有一點點為自己著想就是自私的。
會因此而吸收到爸媽的傷、繼承了某一些特質,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也有完全相反的,因為真的太看不慣父母某一些特質,而不由自主地往另一個極端去。
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日常小事,都是會根深蒂地影響你,而你卻很難辨認出來的。一些大事型的創傷,有點像是一下子放毒氣進房子,就算發現毒氣也走避不及,裡面的人一下子就被毒害了。
但如果一點一點地放毒氣進去,搞不到房間裡的人根本察覺不出毒氣的味道,更不會想到要有所戒備,甚至以為空氣本身就是這個味道,久而久之就中毒了。後者就是在指這類日常小事。
傷害跟感受都是完全主觀,不能被比較,也沒有應該不應該。受了傷就是受了傷,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該不該受這個傷,是不是你太脆弱的問題。嘗試放下價值批判,有傷就如實去看見,你絕對有資格去療傷,去陪伴你心裡不管是長成甚麼樣的自己。
療癒傷口的四步驟
前面為甚麼要一直向不論是父母或孩子的都強調,看見不完美不等於不愛呢?還有為什麼放下對傷口的批判這麼重要?這是跟療傷的過程有關的。一個人要從受傷走到療癒,有幾個步驟,一步都不能少,而關鍵都在於容許接納不完美、誠實迎接感受。
第一步,看見傷口
如果我們不容許自己承認父母就是會犯錯和不完美的,或父母一直遮住孩子的眼睛,就等於不可能看得見傷口。
第二步,接納感受
看見了傷口後,還要面對一個關卡叫對自己感受的批判。如果當我們對父母的失望和憤怒情緒開始冒起,我們就很快跟自己說我不應該對父母有這些感受,那就直接在這裡卡關了。所以接納情緒是必須的條件。
第三步,連結感受
在接納之後,還要深入地連結這些情緒。在轉化傷口的時候,我們是需要給憤怒跟失望非常大的空間去工作,它們正正就是為我們療傷的醫生。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我們在經歷憤怒的情緒,它會幫我們看清楚自己的甚麼價值被傷害了,並且把屬於別人的責任還給對方。
例如一個從小被父母羞辱的孩子,一直相信是自己真的不好。憤怒會告訴他,並不是因為他不好,他也不是活該被這樣對待,而是父母本來就不應該用這種態度傷害他。這個孩子才因此能愈來愈看見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在經歷失望傷心,其實是在哀悼一些失去,並且幫我們接受現實。直接一點說,就是對父母失望其實是療傷的開始。
你是在接受父母原來真的不是你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原來父母的確沒有或無法滿足你所有需求,原來父母真的有對你造成了某些傷害。只有在經驗失望後,你才會接受現實,並按照你自己真實的受傷狀況或不被滿足的需求,好好地重新照顧自己。
作為大人,為自己負責的意思是,我不再期望父母滿足我所有需求,我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這是對父母跟孩子來說才是合理的期望跟自由。
第四步,在心中和解
走過了憤怒跟失望,你才能真正地跟心中的父母和解。因為我可以為自己負責,所以我不會再強求你做你無法為我做到的事。在生氣過後,我反而找到了原諒的出口。在我能好好愛自己後,我更清晰地看見你也值得被我體諒的脆弱。這些都是適應性情緒會引導你走向的出口。(想知道情緒為什麼能幫我們療傷,還有甚麼是適應性和非適應性情緒的話,可以參加《情緒衝浪課》的線上課程。)
在心中和父母和解後,不一定要當面跟父母說些甚麼,但是至少你心裡跟父母的關係、還有你看待自己的態度已經從此不再一樣了。
好的,今天的話題的確是比較沈重,但我真的覺得太重要了。我一直都很想讓大家知道,一直把我們困住的是甚麼東西。那種心裡又受傷,又面對家人的愛的矛盾心情,感覺哪都去不了真的很折磨。
明明愛是應該讓彼此更自由更成長,但它一歪掉就會變成帶刺的枷鎖,實在是太可惜了。
希望這一集,對於不管是孩子或父母的你,都有一些值得你重新思考的入口。讓愛是一種滋養包容的愛。願每個人都知道,你有資格療癒你的傷。身為父母的也是。
~本週微步調任務~
聽完這集,給自己留兩分鐘安靜的時間,去連結一下你聽完當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