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正向心理學|幸福學06|這樣做,打造出讓你成功和幸福的環境!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86

今天是幸福學的系列,是我以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公開課(又名幸福課)為基礎的分享。積極心理學也就是「正向心理學」。如果你想聽教授Tal Ben-Shahar 最原汁原味的教學,你只要在YouTube上搜尋「哈佛幸福課」就會找到了。今天的內容是取材自第五課和第六課的部份內容。

 

從幸福學的第一篇開始到第五篇(也就是上一篇)為止,我們已經完成討論這門幸福公開課的所有基本前提,這個系列從這一集開始會是圍繞著這些前提延伸下去。所以如果你想掌握正向心理學的主要骨幹,記得先完整把前面五篇讀一遍喔。

現在,先請你花一點時間回想一下,你在甚麼時候感覺自己是最有信心、動力和希望,會相信自己能做到很棒的事呢?那個時刻裡,你是在哪裡?你跟誰在一起?你在說或做些甚麼呢?

 

剛才你想到的那個高光時刻,以及當中的人事物,都請你先記在心底。我等一下會告訴你,它們於你的意義是甚麼。

 

現實心理學—接受現實,創造現實

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曾經提到正向心理學還可以被稱為現實心理學。這是因為它並不是要我們只專注於正向的事物,而是讓我們以開放的態度去看見好壞的所有面向,認清人性跟社會運作的現實規則,並在這些規則之上發揮出我們更大的潛力或活得更快樂。剛剛講的,是正向心理學幫我們接受現實的核心前提之一。

 

那它叫現實心理學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透過心理學研究幫助我們釐清如何創造出正向的現實。也就是說,我們如何透過信念跟行動把幸福及成功創造成現實。換句話說,正向心理學是在幫助我們接受現實,然後創造現實。

 

創造現實還分為兩個面向,就是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實、以及我們的內在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實。今天這篇會先集中討論到環境的力量,而下一篇則會集中討論內在信念的力量。兩篇其實是互通,分不開的。所以別忘了要回來讀下一篇,甚至你在讀之前可以先回來複習這一篇喔。

 

那剛才已經把概念的大結構先講給你聽了,現在我們就來分享這次的主題。我先從教授Tal他在課堂上分享的兩個實驗開始。

 

創造現實的實驗與故事

時光倒流的奇蹟?

1979年的時候,一位心理學家Ellen Langer隨機找到了一群75歲以上的男士,安排他們到一個別墅生活一星期。這間別墅並不是一般的別墅,是被特別打造成1959年主題的別墅。也就是說,在那裡的環境就像是時光倒退了20年。那裡的音樂、雜誌、報紙、裝潢等等,都是1959年的。不止如此,心理學家還讓那些男士在那裡扮演他們20年前的角色,如同他們又回到了20年前的自己那樣生活一個星期。

 

一星期後,心理學家測試這些男士的變化。神奇的事發生了。他們的心理跟生理年齡都下降了。他們的身體、手臂跟腿都變強壯了。他們的記憶力跟智力水平都提升了。甚至連手指骨節之間的距離也變長了,也就是手指長度竟然長回來了。他們的視覺跟聽覺都改善了。他們變得更快樂。而且他們自己跟家人,都評價他們變得更自立、更少依賴他人。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聽到這麼神奇的事,連下巴都掉下來了呢?單單是活在20年前的環境、扮演20年前的自己,一個星期就能讓他們重新回復年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教授Tal有提到,在這裡他們相信自己是年輕的,但在外面的世界人們以年老的偏見看待他們,他們也就活成了年老的那個樣子。

 

信念創造的教育奇蹟

教授Tal分享的另一個實驗是這樣的。在1960年代,有一位叫Robert Rosental的人,他是當時哈佛大學的一個系主任。

 

他到了一些學校,給學生們做了一個測試。他跟老師們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測試,可以找出有哪些學生會在新學年有巨大的進步(我們就稱他們為「進步潛力者」吧)。他在測試後,將進步潛力者的名單交給了老師們,跟老師們說:「這張名單供你們參考,但請你們不可以透露給學生,以防歧視的現象發生。」

 

但其實老師們知道的並不是事實的全部。事實是,那個測試只是一個普通的智力測驗,而那個進步潛力者名單跟測驗結果一點關係都沒有、是隨機抽出來的學生名字而已。

 

在學期結束後,Robert Rosental又回到了這些學校,看看學生的狀況如何。他發現被列為「進步潛力者」的學生們,英語和數學的成績比起其他學生有顯著的進步。英語成績的確有可能因為老師的印象而有評分誤差,但數學這個以客觀答案為準的科目也真的有反映增長。不止如此,他還讓所有學生再重新做一次智力測驗,結果也顯示所謂的「進步潛力者」們的智力也增長了。而且後續再長期追蹤這些學生的生活,他也發現他們的進步仍然是持續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單單是老師對學生的信念就能夠大大影響學生的發展。並不是那些學生的潛力提升了,而是老師們被提示去看見這群學生本來就存在的潛力。

 

還記得我之前在這個系列提到的那個教育家Marva Collins嗎?她能夠把一些差點淪落成街童的孩子,一個個培育成社會上最具貢獻的老師、醫生、企業家,依靠的就是她對孩子們潛力的看見。看見了,就去灌溉、灑上陽光,他們就能茁壯成長。

 

你有擔當任何培育者的角色嗎?如果你身為老師、家長、社工、主管、諮商師,你看得見孩子、下屬或個案的潛力嗎?你相信他們嗎?你對他們的看見會決定你如何對待他們,而後影響他們能活出多少的潛能。

 

教授Tal引用了德國詩人歌德的話「如果你以一個人的現狀看待他,他就會維持現狀;如果你以一個人可能和該有的模樣看待他,他就會成為他可能和該成為的樣子。」

 

我們很多時候都太小看他人和自己,只看見缺陷和不足,卻很吝嗇看見人的優勢潛能。從今天起,我們練習把眼光調回來,看見那些本來就存在的潛力吧!

 

你,作為自己的培育者

再來,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作為自己的培育者,你看得見自己的潛力嗎?你相信你自己嗎?你每天甚至每一刻對自己說的話,是貶抑的、還是肯定和鼓勵的呢?接下來,請你好好來安靜思考一下。

你的極限就是你的信念彊界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享一個真實故事。1954年,當時所有的醫生跟生物學家都證實了人類要跑完一英里,是不可能用少於4分鐘的時間完成的。而全世界跑手也證實了這件事,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跑出少於4分鐘的紀錄。有跑4分2秒的,4分1秒的,但就是最頂尖的跑者也沒有人能超越這條界線。所以幾乎所有人都認定, 這個4分鐘就是人類的極限。

 

除了一個人,叫做Roger Bannister。他是一名跑者以及牛津大學的醫學博士。當時他的跑步紀錄是4分12秒。但他說:「我相信人類是可以用短於4分鐘跑完一英里的,而且有一天我會做到。」於是,他一直苦練,不斷地縮短時間。直到4分2秒,他的紀錄就卡在這裡久久無法推進了。但是他仍然相信他可以做到。

 

直到1954年5月6日,他第一次以3分59秒跑完了一英里。這件事轟動全球,出現在各大新聞頭條版面,說是醫生跟專家的說法都被打破了。

 

在這之後的6週,澳洲的一位跑者跑出了3分57.9秒。明年(1955年)有37名跑者跑進了4分鐘以內。再明年(1956年),全世界有超過300名跑者做到了。

 

那以前的跑者是怎麼回事呢?是他們不夠勤於練習嗎?是他們沒有盡力跑嗎?不是的。

 

你會發現,原來能力的天花板就是在人類的信念裡面。我們相信的「做不到」會成為現實。這都是在潛意識裡面發生的。

 

從前面分享的實驗或故事都在告訴我們,環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大家相信的極限到哪裡,對不同人的標籤和印象是如何,通通都會決定人類的成就、健康跟快樂。幸好Roger Bannister的故事還多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算全世界都說做不到,但當一個人仍然選擇相信可以做到,還是有能力打破極限的。

 

我們只要做到兩件事,就能幫助我們活出更有成就、更快樂、更美善的生命。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打造出給予我們積極心理暗示的環境。第二件事,是調整我們內在的信念。然後很多本來看似不可能的事,原來就可以發生。

 

聽到這裡,不知道你會不會聯想到「咦?這不就是吸引力法則嗎?我週遭的一切都是我的信念吸引過來的。只要我相信,那些我想要的事我都能得到。」

 

信念創造現實=吸引力法則?

其實不少Writer都有來問過我,以我的角度,我是怎麼看吸引力法則的。

 

這裡我會跟你分享一下教授Tal的看法,我也會加上自己的觀點跟你分享。

 

先說說教授他是怎麼說的。教授提醒我們,「只要相信,就能辦到」這個概念的確非常鼓舞人心、讓人充滿力量,但這件事情已經被過份鼓吹了。信念會創造出現實的確是正確的,卻只是部份的事實而已。

 

事實是,雖然我們是共同創造出了現實,但同時現實仍然有很多是來自於外在的跟內在的因素。教授提了幾個例子。

 

例如,相信自己能成功還需要配上行動才能創造出成功,而且還需要在失敗中不斷學習。又例如,如果一切的發生都是自己的責任,那一個三歲的小孩被虐待、三十歲的男子被酒駕司機撞成癱瘓,又是他們的責任嗎?

 

所以,如果相信一切都是由吸引力法則決定的話,短期內可能真的能讓你很有力量、創造成功。但在解讀一些不幸事件上是很危險的。人生真的有很多是不可控的事會發生,假如有人因此相信災難是自己吸引來的,會感到挫敗、內疚、不快樂,反而帶來毀滅性的心理結果。

以上的教授的觀點,現在我來說說我怎麼想。

 

我的觀點

我的觀點跟教授很像,認為這個概念會如此受吹捧,是真的因為很具吸引力,而且在某程度上會被證明是有效的心理策略,是因為信念的確是會創造出現實的,符合心理學說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現象。

 

而它為何有效,我自己還認為因為它還對上了一些其他的心理現象。比如說「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當你相信你能做到或想要一件事,你的潛意識會帶你特別注意到相關的機會和資源,再加上因為你有信心而有更高機率會去把握住。因此,你會成功跟走近理想的機率當然會變高啦。而這些成功的經驗又會再疊加你的信心,你又會更積極去把握下一個機會,形成正向循環。

 

因此,我認為吸引力法則有效,但不是基於宇宙運作的狀態或一些靈性的解釋。同時,這個概念的危險之處,除了教授提到的以外,我認為還可能會形成檢討受害者的看法。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那麼關於信念的力量,我們下篇會再集中聊到。

 

現在我們回到環境的力量。現在我們知道了環境的確是可以創造出現實的,那我們要如何為自己打造一個幫助我們發揮潛力和更幸福的環境呢?

 

打造讓我們成功與幸福的環境

在進入實際做法前,我們先來聊一個心理效應,叫做Priming Effect,中文是「促發效應」。

 

「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

它的意思是,人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看到一些詞彙或圖像後,我們的情緒會被它們帶動而影響了我們的決策,同時你還以為這是出於你理智自主的選擇。

 

比如你在一個人身上的香水聞到很熟悉的木頭味,可能跟你小時候住的老房子很像,就算你在理智上沒認出它們就是類似的味道,你還是可能產生安全感而想要依賴這個人。

 

又或是有人在影片中穿插一些時間極短的可樂畫面,那些畫面短到你完全沒察覺你看到了,你還是可能在看完影片後覺得很想馬上來一罐可樂。

 

或是大賣場發現他們播放哪個國家的音樂,消費者就會更傾向於購買由那個國家生產的酒類。

 

這些都是在我們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的。當我們知道這樣的心理現象,就可以開始打造有利我們活出幸福人生的環境了。

 

三招打造創造理想人生的環境

一)正向心理暗示的元素

還記得我在文章一開頭,請你聯想為你帶來積極效果的人事物嗎?那些其實就是會給予你正向暗示的元素,你可以讓他們更多地出現在你的生活裡,他們會像吹著船帆的風,讓你不用很費力地划船,也能被自然地吹向美好的發展。

 

教授Tal就分享,他會在自己的辦公桌或家裡掛上他孩子的畫作、他家人的照片、他喜歡的名人語錄等等。他說,就算我們不是有意識地盯著它們看,但你的潛意識知道這些存在於環境中,就已經可以發揮促發效應了。

不止是視覺,記得你還可以從你環境的聽覺、嗅覺、觸覺,甚至是很抽象的氛圍去著手,它們全部都是在對你發放訊息。你可以透過打造環境來決定自己每分每秒在接收怎樣的訊息。因此,很多人說「要讓生活充滿你愛的東西」,這是有道理的。

 

二)既然會泡在資訊裡,就要打造高質的泡澡池

再來,你可以想想現代人接觸最長時間的是甚麼東西呢?那就是手機。你看到的每一條資訊,滑過的廣告、文字、圖片,全部都會滲透到你的心裡。所以我一再強調,好好管理你的資訊來源真的很重要。尤其演算法造成的雪球效應非常強大,你看得愈多的、就會被推播得愈多,你看得愈少的、你就會愈來愈沒機會看到。當你偏向了哪一邊,你就會愈來愈向那個極端。

 

那麼你平常在追蹤、關注、停留的內容是甚麼類型的呢?是一些八卦嗎?是一些充滿彼此攻擊和謾罵的話題嗎?是一些標題聳動刻意拉扯你情緒的內容嗎?多瀏覽些甚麼,你真的就會漸漸成為那樣的人。

 

你想創造出怎樣的現實、成為怎樣的人,就在你每天生活的細節中決定。

 

像我就非常相信文字的力量,因此在創作內容的時候,就非常小心我在傳達的訊息跟用字。有些家人朋友會覺得我挺執著去咬文嚼字。那是因為我希望你在接收這些內容時,我們是一起走向好的地方。

 

有些Writers說,覺得我的文字特別溫暖,卻說不上為什麼。我其實也沒有一套詞典或準則在裡面選字來用。可能如同教授Tal說,當你相信人的潛力,你很自然地就會傳達出這樣的影響。單是我決定要傳達正向的力量、相信你們是會變得更好的,可能潛意識就能幫助我選取溫暖的表達方式了吧。

 

所以,如果你想打造讓你變幸福的資訊來源,你一定知道可以怎麼做了吧?(笑)

 

三)選擇被怎樣的人包圍

最後,你大概也想得到,你身邊被哪些人包圍也會大大影響你的發展。因此,多去連結會跟你一起成長、具有積極態度的人,會對你非常有幫助。

 

不過,這裡我也想提出一些不太好的現象。有很多人因為這樣的緣故而切割一些他們稱為「負能量」的人。我其實並不完全認同這個做法。

 

這樣做表面上是在幫助自己遠離負面影響,但仔細想,這個行動的促發效應是在向你的內心傳達甚麼訊息呢?那就是「你要拒絕一切負面的事物及情緒。看到的時候記得要逃。你自己也千萬不要出現這些負面的心態和情緒。」

 

這樣會發生甚麼事呢?那就是你不會自由的,你會時刻開著警覺系統去規避所謂的負能量,這樣你會很累。而且,當作你真的很成功逃過這些人好了。但你作為一個人就一定會有脆弱和挫敗,你又怎麼能夠從自己身邊逃開呢?單是想到這個畫面,你不會覺得很累、很可怕、很孤獨嗎?

 

這其實也並不符合「正向心理學」「現實心理學」的原則。人性的現實就是有成功與失敗、有快樂與脆弱。懂得安定地面對一切好與壞,培養最深層真實的連結,才是最積極的態度。如果你想複習容許自己當個人的概念,可以回去讀《|幸福學04|生而為人,就接納自己作為人真實地活著(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而當你能夠好好陪伴脆弱者的人,促發效應的訊息會對你說「你是個有愛、有能力、內心安定的人。」我想,這才會是你想要的自由和信心,對吧?

 

不過,在這裡我也做一些額外說明。就如同我在這篇文章《別誤會!課題分離並不是「不關我事」和「關你屁事」》所說的,如果是一些會對你構成傷害、或超出你負荷的,你當然也需要及時退開保護自己。這種極端狀況是例外的喔!

 

重點整理

  1. 我們的環境跟信念都會創造出現實
  2. 要去相信並看見人們和自己的潛力,擺脫原本信念的天花板,讓更多的可能性可以發生和突破
  3. 了解促發效應後,我們就能善用這個概念幫我們打造出創造幸福的環境。方法有三個:
    i)   讓自己被所愛的、帶來積極力量的人事物包圍
    ii)  管理好每天的資訊來源
    iii) 可以多去連結帶積極影響的關係,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安定接受人性脆弱的人
 

~本週微步調任務~

花十五分鐘整理你平常辦公的環境,打造會給你動力和信心的積極環境。也非常歡迎你在IG限動上分享這篇文章以及你做了哪些環境調整。

如果你是公開帳號,有TAG我(@lifestorying),我就會看得到喔!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