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30
為何我在認識情緒後飛速成長?
讀諮商而認識情緒後,我對情緒的全新認知:「情緒不是待解決的問題,而是通往自我認識與改變的重要路徑。」
以前面對朋友或自己情緒時,傾向找方法舒緩情緒,類似「頭痛醫頭」的模式。現在我會陪朋友和自己待在情緒裡面久一點,多問問他或自己一些問題,來聆聽當下那份情緒給我們的獨特訊息,從中發現我們從未探索過的角度。
現在我懂得把握情緒當下,去了解自己的需求,及觀察自己有哪些重覆出現的弱點與課題。我能快速堆疊自我覺察力及自我了解。也因為愈來愈認知及接納自己作為一個「不完美且有血有肉的人類」,逐漸培養出自我疼惜的態度,愈來愈懂得愛自己。
能注意到更多思考的角度,也讓我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及關係。我的人生觀因此愈來愈立體及靈活。
為何需要「在情緒裡找答案」?
不同類型的情緒裡都有其獨特的功能、資源與答案。人生會一直卡關的地方,可能往往藏在你最壓抑、最抗拒、最陌生的情緒中。
例如:從小面對家暴的孩子壓抑憤怒情緒,一生難以連結憤怒的資源,一直受困於脆弱的自我形象,相信自己只能是無助的、無能的、不被愛的。即使長大後,可能仍然一直重複弱化自我的行為模式,例如總是被欺負或過度委屈。若是他最終能允許並連結憤怒,他就能重新劃清責任歸屬,認清是家暴他的家人做錯,不是自己不好才遭受這種對待。憤怒的情緒也會給他力量面對生活中「被虧待」的情境,開始能捍衛自己的界線,相信自己值得為自己出頭。
終於,他不再卡關在「受害者」的角色,找回了尊嚴,也學會尊重自己。
創傷的廣義理解
現在很多人都把「創傷」掛在嘴邊。到底怎樣才算是創傷?我認為不必執著於是否符合創傷的嚴格定義。每個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心理上的「傷」。
如同人從出生以來,難免累積大大小小的傷口或疤痕。我們可以把心理的傷視為與身體受傷一樣自然的經驗,接受「每個人都有傷」,可以增強對自己的接納感,也能提升對他人的包容度。
即使遇到我們認為奇怪的人,也能理解他可能背後有獨特的故事。
親子關係與「夠好的父母」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父母做得再好,孩子都一定會感覺「有所缺」。因此父母只需要當「夠好的父母」就夠了,不必要過度苛責自己。成年孩子嘗試療癒自己,並不是在指責父母的不足。
接受孩子成長後也會改變父母為自己造成過的影響,其實才能給予孩子更多療癒的自由,讓孩子毫無掛慮地把自己長好。而把自己長好,其實是孩子成年後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
過於追求完美的父母反而會傷害關係、傷害孩子的成長。追求完美,難免會不自覺將孩子的成長結果視為自己價值的證明,反而可能造成干涉與壓力,影響親子關係。
《愛的藝術》一書啟發我的觀點: 父母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應該尊重彼此的邊界,給予自由與支持,而非過度控制。從孩子出生開始直到成年獨立前,父母就已經是在準備與孩子的分離。在這十幾年間,盡力幫助孩子準備獨立之後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好、成為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然後放手讓他飛出去。
閱讀此主題下篇
想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學會界線設定、課題分離、正念、情緒管理,讓你真正與人連結。本篇文章探討如何在關係中尊重彼此、避免控制、理解情緒的價值,並透過人本治療的視角,幫助你培養更自在的相處模式,打造穩定而有溫度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