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重新定義生產力,拯救你的瞎忙人生!(而且還很有意義?)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29

你對「生產力」這個詞有怎樣的感覺?是壓力,還是動力呢?

請你想想,你在一天的結束時,是如何衡量自己當天的生產力的呢?

 

你是不是最直覺馬上開始數算自己完成了多少事情?評價自己的工作表現?

你有沒有曾經將一整天的休息,也看為有生產力的一天?

 

如何定義生產力,其實大大地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人生和自己、如何安排生活中的優先排序,而且還會決定我們的整體生活品質。也許,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受苦於無意義感及焦慮感的人,正是因為採用了不良版本的生產力定義。今天我想帶你重寫生產力的定義,讓生產力不再是種壓迫,反而可以成為你活出意義及生命力的追求。

 

新舊版本的生產力定義

現在先來聊聊主流的生產力定義,我今天會稱它為「舊定義」。

舊版本—主流生產力定義

主流的舊定義是衡量自己有多少產出、刪掉多少待辦事項、解決了多少問題。也有人會以「感覺」自己有沒有用來衡量。

 

聽著這個定義,你有怎樣的感覺跟情緒?你的身體有任何反應嗎?

 

記得這種感覺,等一下聊到新定義時,我會再問你同樣的問題。

 

新定義

今天想跟你討論的新定義,是參考《上線時間管理術》書中,作者Laura Mae Martin的定義。

 「如果想做的事都符合願景,時時讓意圖和行動相匹配,並且能夠身心健康、長久地執行下去,那就是一個有生產力的人生。」

聽著這個定義,你有怎樣的感覺跟情緒?你的身體有任何反應嗎?

對比一下你對這兩個版本定義的感覺,有甚麼不一樣?

 

我自己覺得舊定義給我一種揮之不去的壓力,好像每一天都有新的壓迫感追著我跑,而且使我看待自己是個產出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有活力的人類。

 

但是新定義則是由願景所引導,讓我感受到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而且有可以長長遠遠走下去的希望感。

 

其實在《最近狀態低迷…設定意圖—重新把日子過好的意義感練習!》文章裡,我已經有分享過這個新版本的定義了。不過那篇的重點是放在「意圖」上,你可以移步去閱讀。

當時也發起了「每日設定意圖的一週行動」這個免費的行動計劃,歡迎你到這裡報名參加!

現在先回到這次的主題。

 

為甚麼要改寫生產力的定義?

因為這可以全面提升你人生的意義感、生活品質以及表現。你也會改善你與自己的關係,尊重自己的需要與理想,而不再只是個如同零件般、日復一日轉動的行屍走肉。你會覺得你每天的生活從灰色,變成會使你明亮起來、有所期待的彩色。

 

舊版本(主流)生產力定義有哪些問題?

  1. 鼓勵過勞,用錯誤的準則定義個人價值(只有「工作產出」/有形成果才算數,無視一切無形的價值)
  2. 瞎忙,做了一堆事卻無助於最重要的人生價值(願景)
  3. 損害身心健康,長期被愧疚感及焦慮折磨
  4. 錯誤的動力來源:用自我斥責和打壓來推動,而非自然的內在渴望
  5. 損害生活品質及表現:不斷追求「完成」,並未活在當下,表現也不理想(缺乏投入與平靜,難以進入心流/最佳狀態)
 

拆解新定義的理論概念

現在我會詳細拆解新版本的生產力定義中,有哪些關鍵元素。

「如果想做的事都符合願景,時時讓意圖和行動相匹配,並且能夠身心健康、長久地執行下去,那就是一個有生產力的人生。」—《上線時間管理術》Laura Mae Martin

 

這裡面有三個重點。一是願景,二是意圖,三是行動。

正好符合成長書籍作者Simon Sinek所提出的黃金圈理論。最中心的圈圈是WHY(願景),再外面一層是HOW(意圖),再更外層的最後一圈是WHAT(行動)。

圖片來源:https://www.open.edu/

WHY(願景)

我們需要先定義最核心的願景,如同一個永遠指引我們走向意義和幸福的北極星。它是一個使我們人生愈來愈幸福的方向,而不是一個有天會被達成的目標。每個人的願景並不一樣,可以是當一個能為自己負責而又有能力愛身邊人的人,也可以是當一個好的父母或伴侶。這是我們人生最核心的WHY,是我們人生抉擇背後最重要的原因。

 

HOW(意圖)

而意圖,則是HOW,思考不同的人生時刻或階段,如何更靠近我們的願景。它是相對靈活變動的,而且是處境性的。假如你的願景是當一個好伴侶,那麼你在跟伴侶一起時的意圖可能是全心全意跟對方相處,在工作場景的意圖則是盡力提升表現以爭取晉升機會、來為伴侶提供更寬裕的經濟支持。但是當伴侶重病入院時,你的意圖就會靈活調整成放緩工作、把心力留在照顧伴侶上。不管是怎樣的處境,你都是在往當一個好伴侶的願景方向上。

 

WHAT(行動)

接著是行動(WHAT to do)。需要做甚麼事情來符合當下的意圖,並滿足願景。我個人覺得,除了WHAT to do很重要之外,其實what NOT to do也超級重要。當你發現某些事情你做了,其實是會違背你的意圖,甚至妨礙你的願景時,那就不要去做。如果你的願景是長長久久地陪伴你愛的人,那麼你需要特別著意,不要去做會危及自己人身安全的事,但是要做那些會有利於你健康的事情。

 

可持續性

關於新版本的生產力定義,除了以上三個重點以外,我認為裡面提到「能夠身心健康、長長久久地執行下去」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有兩點重要性。

 

一)它提醒我們人生不該是場賭博,就算你賭贏了某個目的,卻已耗盡一切生命,你就無法享受那些價值,根本就毫無意義。

二)我們本身才是人生價值的主題,永遠不要把自己本末倒置地視為服務某個目的的工具,去壓榨自己。在我們淪為工具的那一刻,我們就失卻了人生的意義。

 

舊定義使我們的眼光窄淺,只固執於有沒有完成眼前的事務,你的人生價值也會隨著浮動的表現而七上八下。新定義則是帶我們定睛於人生意義的大畫面,每一件生活上的小事都是一片小拼圖,你的方向堅定清晰,人生價值也相對穩定、不再隨他人說法或自己暫時的表現而動搖。更新生產力的定義,會使我們面對挑戰變得更有韌性,也常常看得見我們創造了有意義的收穫、因此而產生的滿足感會給我們更強的動力持續往前。

「行動與意圖匹配」

接下來我想要展開說明「行動與意圖匹配」的意思,以及為何匹配度愈高,我們人生的整體效率及生活品質都會愈大幅地提升。

 

我自己看「與意圖匹配」的反義詞是「從意圖分心」。這個分心除了Laura提的行動層面上的分心外,我還想延伸討論意識上的分心。先講行動層面的分心。

 

「行動與意圖匹配」等於決定在哪個時候做哪件事,就專心地做。目的是減少行動上的偏離與失焦。它的重要性有至少三方面:

一)幫助我們劃界線

我們生活在隨時都在接收資訊或他人請求的世界。一個不懂得聚焦、不敢於劃界線的人,會覺得所有資訊來都要接收,所有人提出的要求都要去達成。最後,他會發現自己一整天心神耗盡,卻沒有在自己的人生中前進一點。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原先為意圖所設定的行動。這個小時我決定要回復電郵就專心地回,沒必要再浪費額外精神在心中掙扎「該不該改做其他事呢」。把這些精神都集中用在行動上,你的效率和表現絕對都會有明顯的提升。並且你在一天過後,才會真的發現你都有做到你決定做的事情、對你重要的事情。而對人生的掌控感,也是我們安全感、秩序感及滿足程度的重要來源。

 

二)幫助我們有意識地聚焦重要價值(包含無形的價值)

強調「行動與意圖匹配」,能讓我們避免無意識的自動化分心行為。像是該專心陪伴侶的時候,可能會不自覺地滑起手機來。但是當我們習慣這種強調匹配度的覺察力時,就能及時發現自己的偏離,並且回到原有意圖的行為上。並且,我們在進行這些行動的同時,不再只是流於表面,而是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創造的無形價值,例如是跟伴侶在一起的愛、放鬆及對彼此的用心。

 

這會讓我們過生活是不再只是讓生活流過跟錯過,就連其中的美好都可以把握得住。

 

三)重新認同休息及玩樂的價值

新版本生產力定義的焦點在於最終的願景。因此,不再像舊版本一樣局限於行動本身。舊版本定義是只有努力以及有形的成果才算有生產力。但是,帶我們靠近願景的,只有努力或工作這些行動嗎?不。如果休息和玩樂是有利於實現願景的行動,它們全部都該算數,都是生產力的表現!

 

你能想像嗎?當你用生產力角度去接納及認可休息和玩樂的價值,其實就能脫離很多自責的痛苦、節省很多內耗。符合意圖、全心全意的休息和玩樂,才是創造幸福最有效率的生活方式。

 

從此以後,當你很清楚自己這段時間的放鬆對你的人生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專心去享受,收起所有愧疚感吧!這才真的對得起這段時間!

 

聊完「行動與意圖匹配」,現在來聊我自己延伸的「意識上的匹配」,也就等同於「專注」。

 

「意識匹配程度」=專注度

假如你在做對的行動,行動上匹配了意圖,但是過程中卻一再分心,那麼其實還是無法達到實現願景的生產力。

 

關於這點,我是從兩本書得來的啟發。一本是非常經典的暢銷著作《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它研究人的意識若能保持秩序、進入一種專注於當下的狀態,就能創造心流這個能大幅提升人生體驗及表現的狀態。

另一本是《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作者克里斯.貝利),論述平靜對於生產力的關鍵作用,其中論到那些破壞生產力的原因也正正呼應到那些妨礙心流體驗的因素。

我推薦你可以兩本書都看,自行對照它們的探討角度有哪些異同,幫助你發展出自己對生產力的看法。

心流&維持意識秩序

你可以想像心流就像是遊戲角色中被觸發的暫時的加強狀態,這時候可能角色能力值會變強、行動速度加快、收穫也會加倍。而觸發這加強狀態是有前置條件的,且在過程中可能會被打斷而回到預設的平凡狀態。

 

意識維持秩序就是產生心流的條件,保持平靜及專注則是有利於維持意識秩序的能力。而進入了心流狀態後,我們又會更容易保持專注及良好表現。專注與心流是生生不息的循環。能夠進入這個循環裡,我們就能毫不費力地享受到美好的活動體驗,以及透過好的表現產生符合意圖的更大價值。這是個極具生產力的理想狀態。

 

我接下來一段來自《心流》的文字,談到意識以及意圖之間的關係。

「我們稱意識中維持秩序的力量為意圖。只要一個人渴望某個東西,或是想要完成某件事時,意識中就會形成意圖。(…)它的作用就像磁場一樣,可以將注意力導向特定事物,讓我們的精神集中在選定的刺激上。」

 

讀完你會知道,為甚麼花時間先好好掌握自己的願景和設定意圖是那麼重要。意圖本身就是使意識維持秩序的力量。

 

剛才在行動跟意圖匹配的部份有講過,當你有愈清楚及認同自己做的行動選擇,就愈是能夠將意識投入其中、減少分心。意圖會大大增加我們保持專注的可能性。不過,我們就算清楚設定了意圖,還是有可能因為其他原因而被打斷。那甚麼東西會打斷心流這個加強狀態呢?就是任何使你從意圖「分心」、使你不平靜的東西。

減少分心的方法

在環境上盡量減少干擾當然很重要。像是為自己創造專心的環境、關掉手機通知、準備好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再進入意圖進行的行動。但別忽略了,最難防的,其實是來自我們心中的干擾。

 

例如:

在意圖享受和朋友聊天時,卻心裡一直擔心著自己有沒有說錯話。

在意圖完成手上的工作時,卻在心中忙著催促自己快點完成,因為還有好多工作在等著。

在意圖規劃新挑戰時,卻心裡一直打擊自己不可能成功。

在意圖享受一場旅行時,卻想到有朋友去一個更奢華的地方而感到自卑與不滿足。

 

不同形態的內在課題和信念,都是打亂我們意識秩序的兇手。所以,轉化內在課題也是培養出維持秩序的能力的關鍵。在那之前,先練習正念來提升覺察力也有幫助,因為你會更早覺察到自己的分心,能夠選擇及時重新整理意識秩序。

 

培養專注力的超能力

讀到這裡,我想你一定認同專注力是我們非常值得訓練的能力。甚至我認為,它正正是這個社群媒體世代消磨得最快、也最匱乏的能力。當我們能建起護城河,保護我們的專注力不被進一步消磨,甚至練就成你的優勢,在這個世代絕對絕對會是非常吃香且不可被取代的。

 

(像我自己就注意到這可能算是我的優勢之一。我不敢說自己專注力很強,但我知道自己的水平至少在平均以上。但這樣的程度就夠我能夠做到像現在這樣,花大量時間閱讀文字,並把輸入的資訊組織成相對完整的訊息,最後寫成這篇長文分享給你聽。這已經是很多現代人完成不了的任務了。)

 

要訓練專注力的話,定期練習正念冥想絕對有幫助。另外,我建議開始減少滑短影音和社群這些一直用多巴胺刺激你、削減你專注力的行為,轉為重新培養閱讀習慣。自從去年擁有閱讀器後,我就開始大量閱讀,半年以來到現在,我已經明顯感覺到我變得更專心、思緒更清晰、對影音刺激的慾望降低、對刺激的耐受性也變低很多。(壞處是,之前有看《魷魚遊戲》的我,已經無法陪老公觀看第二季了哈哈。)

 

———

以上就是我對新版本生產力定義的分享。希望讀到這裡的你,已經清楚地掌握新版本的生產力定義,變得更自由。生產力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減少瞎忙及內耗,更有效率地將精神能量及時間都應用在實現願景上。這不但會使你以更輕鬆的方式創造出更多的成果。這樣的人生,還會使你在更多的時刻覺得活得很值得和有意義!這才是千金難買的珍寶吧?

 

閱讀/影片分享

《心流》《愈平靜愈有生產力》都是我有看的書,我都滿推薦的,寫得都很有結構和淺白,又能呼應實際生活需要。

至於《上線時間管理術》這本,我則是還沒看,我是從一個叫張修修的YouTuber這條影片跟著 Google 高階主管同步學習,疫情後最強的上班族時間管理術:《上線時間管理術》】了解相關觀念的。

~本週微步調任務~

檢視一下如何將新版本的生產力定義融入你的生活,並且想像人生會有怎樣的改變。這個練習會幫你產生期待和動力,更容易行動起來改善你的人生。

 

假如你認同定錨於願景與價值很重要,又想把握一年的開始來規劃人生,那就千萬不要錯過最後的機會,加入今年度的回顧展望計劃《讓2024年的你教2025年的自己:活出定錨於幸福的人生》。你可以跟著14天的練習本進行自我對話,也可以加入限定社群跟其他同伴分享。這個計劃在1月14日後會隨時下架,沒有任何再參加的途徑了。假如你讀到的時候還有機會,就把握最後幾天加入吧!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