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跨越人際挫敗感、重新與人連結的關係指南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08

你覺得人際關係對你來說困難嗎?

 

人際關係是我們生存在世上想躲也躲不了的課題。而且其實更多時候,是我們就算不打算躲、決心要好好面對,也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你可以想想,你人生中是不是大部份的痛苦,都跟人際關係有關呢?

最近讀了一本韓文翻譯過來的人際關係書籍,中文書名翻成《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作者叫金旼慶,是韓國的一名身心診所的院長,也是正在執業的精神科醫師。今天主要就是想跟你聊聊這本書。我想先說,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

 

在繼續跟你分享我喜歡的原因之前,先跟你分享我自己一個有趣的反應。不知道你聽到這個書名《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你第一時間對這本書的內容有甚麼想像呢?

不想跟人相處了!是真心不想?還是太累了?

我在讀人際關係的書時,會很在意一點,就是到底作者如何詮釋劃分界線或課題分離的本質。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關係雞湯書或社群貼文,都是片面停留在鼓吹人們出於自我保護而忽視他人封閉自己,結果就是製造了人跟人之間的疏離感,讓社會愈來愈冷漠。但我一直都認為人際界線或課題分離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讓人類可以用最健康快樂的狀態跟彼此好好連結和相愛、跟對方在一起。

 

我必須承認,當初我聽到書名《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出現的第一印象就是猜,它會不會是前者那種,讓人跟人之間愈來愈疏離的雞湯書?但在我完整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認為這本絕對是把後者那種健康的關係觀點發揮得很完整的書。

 

我自己個人的信念,是相信世界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與人連結的情緒需求,就像人活著就必須要呼吸、喝水、吃東西般最基本的必須。所以只強調分離的詮釋方式,的確真的能給予一些正經歷關係傷害、卻又因為各種情緒勒索或形象包伏而離不開的人,馬上獲得一種解脫跟安慰。但副作用就是,某些對號入座的人會以這樣的論述,來欺騙自己「我不需要任何人」或「我不需要在意別人」。而這長期而言對他本人、對整個社會都是有毒的。

 

如果你想更詳細了解我這方面的觀點,你可以去閱讀這篇文章:《別誤會!課題分離並不是「不關我事」和「關你屁事」》

別誤會!課題分離並不是「不關我事」和「關你屁事」

近年來「課題分離」和「關係界線」的概念非常地夯。你是不是也因為這些概念而得到了救贖呢?

這些概念幫助我們脫離了很多痛苦,因此被廣泛流傳。然而,你掌握到和正在應用的,真的是最準確的版本嗎?

有不少人只取片面的意思去實踐,竟慢慢走向了另一個孤獨的極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今天我會跟你探討「課題分離」的本質竟然是「連結」。

閱讀更多 »

而這本書,我認為它把人際關係的界線與連結探討得非常完整。這本書的主軸之一是討論我們在關係裡受傷或心太累後,依照人性難免就會想要躲避痛苦和風險,有可能會產生斷絕連結的想法,甚至否定對關係的渴望。問題是,我們在關係需求裡不能因噎廢食呀!

 

它中文書名寫的《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在講的,其實不是一個人真心想放棄與人連結,而是那種「呀,心好累。不如算了。」的消極心情。

人呀,又需要愛又怕受傷害,這到底要怎麼解呢?

 

作者在書中分享,如何在一個渴望連結卻難免互相傷害的人際世界裡,發展出強韌且具彈性的自我保護與充電機制,好讓斷絕關係與逃跑不再成為令人惋惜的自動反應。失去連結從來都不是我們最終想要的局面,我們其實是需要一個減少傷害卻又能好好與人連結的方式。而這本書就是在給你這樣的一套解答。

 

這本書原文是韓文,韓文書名的意思其實是「我是個關係有困難的人」。這幾乎就是寫給大部份人的書吧?

 

作者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非常擅長簡明地說明人類的記憶機制、神經系統運作等等跟人際關係相關的知識。但同時她又是個溫柔的人,所以並不停留在冷冰冰的知識,而是很清楚告訴讀者,知道這些人類內心運作之後,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他人跟自己。這本書非常好讀,帶有知識基礎卻又平易近人,我順順地就讀完了,而且相信一般大眾也可以很好掌握。

 

我必須說,書中真的有非常多套觀點是我覺得太值得大家都知道的,我實在沒辦法一一分享。我會希望你真的親自去讀這本書,過程中去連結這些內容跟你本人的關係、甚至梳理你自己過去的經歷跟作為一個人類的內在運作,如何塑造你每一天應對關係的反應。

 

既然我希望你去讀這本書,今天我重點就先不放在作者的文字內容上了。我反而想跟你分享我從這本書感受到的言外之意,就像認識一個人除了會從他說的字句去理解他以外,也會從其他方面對感受他的個性、氣質、價值觀等等。而你會受一個人的影響,也很可能不限於他的言語表達,更多時候是在於那些非語意的互動。

 

所以我也想從這個角度跟你分享,我在書中字句明顯探討的主題以外所感受到的價值。

 

認識「人類」的限制與渴望,就是在同理自身與他人

這本書引導讀者了解人類如何受過往經驗及生存本能影響與人的相處,在閱讀過程中,你理解了自己的同時,其實也連結了他人。而這其實就是在灌輸我們「同理心」呀!這本書的內容雖然並不是圍繞著「同理心」的主題寫的,但其實作者就是帶著同理心在寫作,而讀者在讀了這本書以後真的會很潛移默化地產生了對自己與他人的同理心。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非常隱晦卻了不起的價值。她不需要告訴你「同理心很重要」,她直接讓你長出同理心就好啦!這是最有效也最高的影響力。作為一個還是需要靠言詞來說服大家的人,我真心甘拜下風,好希望自己也做得到喔。

 

作者同理心也展現在她探討關係的論調,從來不歸類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你知道這有多難嗎?很多探討人際關係的書,就算不是刻意的,也難免會流露出一種讓讀者不禁將自己對號入座為受害者的氛圍。把自己定義成受害者往往能在當下瞬間感到被安慰,因為自己彷彿不是需要負責任的人、而且很值得被同情。然而長遠來說,將自己認定為受害者其實會被無力感及怨念所綁架,無法積極地改變局面。

 

這本書很厲害的地方,在於能做到從來不定義加害者和受害者(連一絲滲露的意味也沒有),能夠很中立地讓人明白,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現象都是中性的(不管是出自於每一個人的經歷脈絡或人類的本能反應),我們會知道每個人的反應都值得、都需要被理解。這不就是終極的同理心示範嗎?作者文字語義上沒有言明這樣的思想,但我卻能從她整本書中感受到她就是個如此有同理心的人。

 

講到內容,書裡有非常多我認為值得大家了解的訊息。礙於篇幅,我無法將所有都包括進來,只好忍痛選了其中一點跟你聊。

 

「甚麼才是讓我有能力好好愛人的關鍵?」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甚麼才是讓我有能力好好愛人的關鍵?」是耐性嗎?是同理心嗎?是溝通嗎?這些當然都非常重要,但原來我們常常忽略了最簡單基本的,就是要「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好好運動」,也就是照顧好自己的狀態。(以上的三個要「好好做」的事,是作者在書裡寫的喔!)

 

很多人的思維習慣把為他人跟為自己放在天平的兩邊互相掛斥,於是照顧自己或拒絕他人時會攻擊自己是個自私的人,好像為自己好就是罔顧他人的好處。但書中提出了「容納之窗」的概念,在告訴我們的就是「不不不!你誤會了!照顧自己不是愛他人的相反!反而是你愛他人背後必須先達成的條件!」

 

「容納之窗」

「容納之窗」是甚麼意思?基於人類本身的設計與限制,當我們身體在脆弱及壓力的狀態,超出「容納之窗」的時候,會發生幾件事情:

  1. 對於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會提高(容易煩躁和崩潰)
  2. 思考自身及他人情緒能力會降低(同理心失蹤)
  3. 分辨他人的負面反饋是針對自己還是事情的辨別能力下降(更易走心和玻璃心)
  4. 更容易產生攻擊或退縮的焦慮狀態(往往是關係衝突的成因)

所以照顧好自己,其實是在關係裡同時保護自己和他人的負責任做法,也是保持能力跟人好好相處的基本條件!

 

照顧好自己=維持愛與溫柔的能力

很多人衝動傷害他人之後,會很快的就歸咎自己「是因為我自私、我是個爛人、我脾氣差」。情緒失控和失去同理心或許是表癥,但真正原因可能只是單純你沒吃飽、沒睡飽、身體不好、太累了而已!檢討自己的言行當然也是好事,但請你以後先加一個步驟,想想自己是不是最需要的是去好好吃飯、好好睡一覺或放個假。理解這件事後,請你從此在批判自己之前先預留一個自己可能值得被體諒的空間。

 

大家都說現在社會每個人壓力都爆炸大,然後大家在那邊接力放火,你隨便都會被燒到,然後你壓力也跟著變大,再加入縱火犯的行列。這個互相傷害的循環也許真的沒那麼複雜,可能真的是大家都徹底休息,問題已經解決了大半。

 

在這裡我想要挑戰你做一個生活實驗。設定一個星期的時間,讓自己徹底專注在好好休息、吃飯跟運動,然後觀察自己回來後是不是真的變成一個更溫柔的人。你也可以請你身邊的人分享他們的觀察,讓你們告訴你,你說話的語氣、眼神、理解人的觀點,有沒有甚麼改變。根據我自己個人經驗,我不負責任地大膽斷言,你會發現把自己照顧好的狀態真的會明顯更接近天使一些。不要相信我,真的,你自己試試看。

 

最後還是要聲明一下,我不是說狀態不好可以當作傷害他人的理由,只是希望大家多個角度去理解跟處理這些關係磨擦。

 

「他是在罵我?還是他太累了?」

這個「容納之窗」概念套用在他人身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當有人的反應傷害了你,你也可以不用馬上往心裡去。你知道有這樣的可能性是他並不是針對你,而是他只是剛好太累而已,而在他很累的狀態你不幸地正好出現了在他面前。這也是幫我們強化玻璃心的思考角度。

 

以上就是關於「容納之窗」的分享。其他內容就交給你自己在書中探索了。

 

這本書適合誰?

我認為這本書適合的對象有:

  1. 誠實看見自己內心與人連結的渴望、覺得關係很難很累,又想要找到具體改變方法的人
  2. 希望對自己、對他人都更寬容的人
  3. 好奇想研究人際關係現象的人
  4. 想從腦科學角度理解關係衝突的人
 

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你可以進去這裡了解更多。另外再給個稱讚,我認為中文版的翻譯做得不錯,不會像有些翻譯書讀起來覺得隔了一種語言就怪怪卡卡的。

 

最後最後,記得,好好吃飯、睡覺、運動,你除了是在拯救自己,也可能在拯救世界,讓世界變得更溫柔!這樣的宗旨,似乎跟我們的願景不謀而合喔!「我們一起讓世上每一個人都擁有真正快樂的能力」,這樣的願景,就是從你自己開始。

 

~本週微步調任務~

剛才提到設定一個星期的時間,讓自己徹底專注在好好休息、吃飯跟運動,然後觀察自己的改變。現在就翻開你的行事曆,框出這樣的時間吧!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