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35
此為Podcast對談節目的文字整理版。完整內容請收聽Podcast節目。Ep135為主題的上集,Ep136為下集。
關於現今對「熱情」的討論
以前大家很少把「熱情」這件事放在心上,好好理解或感受它。小夥伴Kay觀察到,從年輕一代進入職場開始,社會上開始出現「這個我不要做」「這個我不想做」的聲音。相較於過去較為服從的工作文化,這是一種文化衝擊。
也從那時開始,大家開始關注起熱情的話題,開始思考:「我的熱情在哪裡?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市面上也隨之出現許多工具、課程與諮詢服務,以「找回熱情」、「發掘天賦」、「描繪人生藍圖」為主題。特別是在發展副業的討論中,常常會聽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熱情是什麼?」
我和Kay都觀察到,雖然熱情的確幫助一些人找到更有意義的生活或工作方式,但同時,也有一些人因此產生焦慮——他們覺得如果找不到熱情,人生就不完整,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
所以這集節目,我們想好好談談:
要怎麼看待熱情,才能真的幫助我們走向更幸福、更有意義的生活?
我自己注意到,這個趨勢在過去五到十年間變得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自媒體興起後,很多人想成為自己的老闆。要達成這個目標,大家普遍相信,得先找到自己既擅長又熱愛的事,才有可能做得長久、做得出色,進而轉化為工作或副業。
日本「Ikigai 生きがい」這本書的出現,也讓許多人開始思考,理想的工作狀態應該是怎麼樣的?不再只是為了養家,而是在工作中感受到「我喜歡、我擅長、我覺得有意義」這三者的結合。從那時起,「熱情」成為許多人重新定義生活跑道的起點。畢竟,既然我們都得賺錢,何不也試著賺得快樂、賺得滿足?
注重熱情的文化,反映了社會進步,卻也引發了壓迫感
社會開始談論熱情,其實是社會相對富足的象徵。以前大家忙著生存,沒什麼餘裕思考「喜歡不喜歡」。但現在,知識水平提升了,學習資源也因為網路而變得隨手可得,只要你夠有自主性,就能找到許多機會去學習和探索。這是文化與社會的進步。
然而也出現了另一種現象:當有人找不到熱情、或覺得自己不一定需要追求熱情時,反而感到羞愧或自責。他們開始覺得自己落後、沒有目標、沒那麼有愛心或深度,甚至開始自我批判。
我也注意到在職場裡出現類似的狀況。以前的老闆可能只在意你有沒有把事情做好;但現在,部分管理者會覺得員工必須「充滿熱情」,才算是有價值的員工。熱情變成一種「標配」,一種檢驗你是不是投入工作的標準。如果你沒有表現出熱情,好像就代表你不上心、不認真。
這樣的發展其實有些可惜。因為熱情,本來不應該是壓力的來源,也不該被拿來作為判斷人的工具。
Kay問:
「熱情的定義其實是什麼呢?」
Shaya:
我好像無法用一句明確的話定義熱情,但我會用比喻來描述它的感覺。
很多人會把熱情想成是一個明確的答案,比如「我的熱情是藝術」、「我的熱情是教學」,好像它是某種可以寫在履歷表上的名詞、標籤或類別。但對我來說,熱情比較像是一種情緒的流動,是你內心裡一個正在發聲的東西。
我會把它比喻成科幻電影或遊戲裡的「礦藏偵測儀」。你拿著一個探測器在空曠地帶移動,一開始是「嗶。嗶。嗶。」,接著當你靠近某個位置時,聲音變快:「嗶嗶嗶」,直到最後靠近真正的礦脈時,它發出長音「嗶——」。那個聲響就像你的情緒,它在告訴你:「這裡,有你想靠近的東西。」
熱情就是那個聲音,是你在做某些事、經歷某些體驗時,內在浮現的情緒波動。當你感覺「我好想離開這裡」或「我想一直留在這裡」,那就是熱情的偵測器在發出訊號。它不是答案本身,而是一個讓你靠近自己喜歡事物的導航器。
很多人把熱情想成是「挖到一座礦」就完結了,好像一旦找到,人生就能安定下來、從此幸福快樂。但對我來說,如果人生就只是找到一個答案就留在原地,其實也是滿無聊的。熱情比較像一個會一直引導你去「下一個礦區」的力量,它會不斷帶你移動、去探索你還想體驗的事物。熱情是讓你旅行的那股動力,而不是終點站。
Kay:
很多人好像太理想化「找到熱情」這件事,覺得只要找到了,就可以擁有一切——勇氣、力量、動力,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那對你來說,開心地做一件事,也算是一種熱情嗎?
喜歡做一件事 VS 熱情,有什麼不同?
Shaya:
我覺得「喜歡」和「熱情」的確有層次上的差別。
有些喜歡是很短暫的快感,比如你吃了一顆很好吃的甜點,當下覺得幸福,但過幾分鐘就過去了;但也有一些體驗,在結束後會帶來更長遠、更深層的滿足感,甚至影響你的價值觀、人生選擇。熱情比較像是在幫你偵測這種深層且持久的滿足感。
例如,有些人喜歡打電動,一打就好幾個小時,也覺得開心。但這種快樂可能結束後就很空虛。但如果一位電競選手,他的熱情可能是在遊戲中挑戰極限、與對手交鋒、突破自己的紀錄,那種意義感才是支撐他的熱情。表面上是打電動,實際上他內心是在「追尋意義」。
熱情不在於「做什麼」,而是在於「為什麼」
所以,熱情並不取決於你做什麼事,而是你「為什麼」做。這個「為什麼」,是否對你有意義,才是關鍵。
如果電競選手的熱情來自於「突破自己」這件事,那麼即使他退役後,他也會轉而去挑戰別的事,比如參加馬拉松、爬山。熱情的本質是那份內在驅力,而非某個明確的外在活動。
Kay:
一開始有提到,很多人會把「找到工作的熱情」等同於「理想的工作」。但聽你剛剛分享的意思,好像你認為熱情其實不限於工作,它更像是一種會陪你一起走人生路的東西,對嗎?
Shaya:
比起說它是人生的「元素」,我更傾向說熱情是一種貫穿你人生觀的「機制」。
它與你的存在價值有關,讓你知道你來到這世界,是為了體驗什麼、完成什麼。因為有這份內在的期待與好奇,你會想繼續探索這個世界、繼續前進。這趟探索旅程本身,就是意義的來源。
我會把它比喻成一次旅行。很多人會期待目的地的美好,比如「到迪士尼那幾小時要玩得很開心」,但其實,從你出發、坐火車、和朋友一起聊天、想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些過程也都是旅程的一部分。而熱情,就是讓這段旅程充滿期待、想像與意義的那股力量。
重點回顧與下集預告
這集我們和Kay聊了熱情的真面目:
- 它不是需要苦苦尋找的答案,而是像「偵測儀」般天生內建在你裡面的情緒,指引你靠近有意義的生活。
- 熱情不只關於工作,而是貫穿人生價值的旅程。
- 雖然社會進步讓熱情成為焦點,但也帶來壓力,讓人誤以為沒熱情就不完整。別擔心,熱情早已在你心中,只等你學會傾聽!
下集我們將深入探討:
- 為什麼我們對熱情迷惘?
- 如何在平凡的職場或生活中,聽得見屬於你的熱情?
- 怎麼避免熱情變成壓力,甚至導致熱情倦怠?
想知道如何讓熱情成為你的人生旅伴?別錯過下集:
「為甚麼我的熱情消失了?」
「我怎麼試都找不到熱情,怎麼會這樣?」
這些答案,可能都不是硬找會找到的。
可能,你只是需要換個思維再看待熱情,
發現一直近在眼前、你卻一再錯過的價值。
來聽我們聊聊關於熱情的新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