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06
在這裡Shout out to 《引書店》Podcast節目。這篇主題的靈感是來自我聽了他們節目Ep206關於他們講《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的一些討論後,我對於我們進行一些性格測驗的狀態有了一些想法,所以想寫這篇和你分享。(《引書店》Podcast節目Ep206>>此處收聽<<)
一直以來我都對性格測驗有種很複雜的看法,也感覺有些人就是把測驗結果用得很不對勁。今天我終於整理出了一套比較有條理的說法跟你分享。
我先說這次討論的,是指真的有心理學基礎或研究背景的那種測驗,不是網上面那些玩好玩的那種。玩好玩的那種,老實說,我覺得只要大家做的時候都沒有太認真,真的只是玩玩而已,我覺得無傷大雅,我沒甚麼意見。
我覺得反而影響比較大的是那些真的有專業性跟認受性基礎的心理測驗。正因為我們會Take it serious,所以才更要小心地使用。
好的工具,用錯也能傷人傷己
這些測試本身會出現的原意都是好的,他們是一種真的能夠幫助我們跳出框框、跳出我們看自己的盲點,來認識自己的非常好的工具。同時,任何工具都可能被誤用而產生危險。如同一把菜刀能夠用來處理食材,它本身就是一把好菜刀,但卻也有人把它拿來傷人。有問題的不是工具本身,問題是出在用的人怎麼用它。
今天我想聊聊,一些明明可以幫助我們發掘自己、促進我們開發可能性及成長的性格測驗,在甚麼的使用方法下會變成傷人傷己的危險之物。我也會聊聊我認為,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性格測驗,讓它們發揮好菜刀的作用呢?
我現在先從誤用測驗結果的四個例子說起。
性格測驗結果的4種誤用
誤用一)帶著喜惡的預設來看待結果
我想先邀請你回想一下,你以前在看測驗結果的時候,是不是會不自覺地想「我喜不喜歡這個結果?」?
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對於不同特質的描述早就帶有所謂好壞的批判性?我們希望結果證明我們是自己喜歡的樣子。看到我們喜歡的特質,就自我感覺良好地覺得太好了,還有說這真的很準。看到不喜歡的,要嘛就說「不準啦」然後忽略,要嘛就是覺得「天呀…我竟然真的是這種人…世界末日啦…」。
其實正統的性格測驗原理就是說性格本來都沒有好壞之分,你會不喜歡某個特質,可能只是因為你還沒看見它的優勢。如果你做測驗的心態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認識自己,而不是用來自欺欺人的話,那就需要試著中立地做測驗和解讀結果,你才可能善用測驗來看見你本來還沒看見的自己。
誤用二)把測驗結果當作逃避責任或索取他人的藉口
你有沒有聽過有人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啦~不然你想我怎麼辦?」似乎他已經認定了自己不可能改變,又或是幫自己把這個標籤貼緊了就不需要去改變了。也有人也用這些標籤示弱,來索取他人的體諒或照顧。但其實這樣看待結果,其實對個人的成長沒有幫助,還會讓身邊的人很無奈。
的確,有些是天生運作上難以改變的特質。以我自己作為高敏感人為例,我晚上真的會因為有聲音就無法睡覺,而我的確沒有辦法強制自己降低對聲音的敏感度。但我總不能對跟我過夜的家人朋友說:「你就是不能打呼啦!這樣我沒辦法睡覺。」別人也無法控制自己不打呼呀!那我在我不能改變的特質之上可以做些甚麼呢?我可以積極地想一些策略呀!例如我可以戴耳塞、或在訂住宿時跟室友溝通房間安排。
所以並不是說我們有怎樣的特質就甚麼改變都不能做,還是有很多我們可以積極思考改善生活和改善關係的方法,這也是種負責任的態度。這樣我相信身邊的人都會更願意相互遷就。
誤用三)對你測驗結果裡的標籤產生迷戀
這跟剛才的那點有點類似,把標籤貼得很緊,只是發生在我們自己引以為傲的特質上。喜歡自己的特質是好事,但也要小心避免對某個標籤產生迷戀和依賴。為甚麼呢?這點等一下後半部會詳細提到,這裡先不多談。
誤用四)進行片面化的分眾
分類只是方便溝通和資源分配,但永遠不要忘記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分類。被歸類同一個類別的人,依然不會是一樣的人。就像是顏色,就算是紅色也有無限種。是甚麼紅?西瓜紅?新年紅?豬血紅?而且每個人心目中對某個紅色的理解其實也完全不一樣。
靠測驗結果就把一個人平面化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你假設你跟某一型的人不會適合當朋友,那麼在你貼上分類標籤而放棄好奇心後,在你真正跟這個人更深入相處過之前,你可能就已經放棄跟他交流的機會,或就算跟他交流也會下意識找不同證據來證明你的假設。基於避免「認知失調」的這種心理現象,你只會看見你本來就預設看見的那些。
尤其是你可能本身就預設自己特別喜歡或特別討厭某類型的人,你就可能被先入為主的濾鏡影響你對那個人的判斷了。認識一個人、建立關係是不能偷懶的,要用心用時間去交流才會更準確。
以上是四個誤用測驗結果、可能傷己傷人的例子。
警語
這裡我想提醒一句:
「性格測驗不能被視為真理,請勿迷信測驗結果」
原因除了以上說的幾點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準確的測驗。
分辨測驗的好壞其實是有標準的。就是因為沒有完美的測驗,我們才需要有信度 (reliability) 和效度 (validity)的標準來幫我們測量一個測驗有多可信。而的確也不可能會有信度和效度都100%的測驗。
千萬千萬不要把測驗結果當成真理。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某個結果有種迷信的傾向,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想要證明甚麼?你想要逃避甚麼?也許這兩個問題會比測驗結果本身,更能反映你真實的內在狀態。
接下來,我來講講我個人認為應該採取怎樣的角度來解讀測驗結果。
解讀測驗結果的正確方式
以下我會列出三組句子,每一組都有兩種說法,你可以感受一下你聽到了前後兩種說法,比較起來有怎樣的感覺。之後我會再分享我的想法。
一. 「我是個積極正向的人」「我有積極正向的傾向/表現」
二. 「我是個習慣抽離的人」「我有習慣抽離的傾向/表現」
三. 「我是個膽小的人」「我有膽小的傾向/表現」
你會發現剛才每組的句子分別展於兩種句型。
第一種是「我是個XXX的人」,第二種是「我有XXX的傾向/表現」
我認為解讀測驗答案時,應該取用後者的解讀方式。
不說「我是個XXX的人」,而是說「我有XXX的傾向/表現」
前者是一種定性,甚至你可能會下意識不小心掛勾於你的個人價值。當有人或你的環境剛好傳達出認同你這個特質的訊息,你會感覺非常良好、甚至自我膨脹。但當你身處的群體和環境相反地表現出這種特質很不受歡迎,你的自我價值會掉到谷底,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好、是不是有問題。將自己的價值掛勾於標籤上就是如此的危險。你的自我價值會非常非常不穩定,而這樣的不穩定正正是很多痛苦的起源。
相反地,描述自己「我有XXX的傾向」則是不具排斥性的。「我有面對新挑戰時容易焦慮的傾向,但也有勇敢應戰的時候」「我有自信的傾向,但也有不自信的狀態」你知道自己的狀態是流動的,你對自己的看法才會是流動的。
我其實想表達最理想的做法是把特質和狀態看為中性、不批判是好是壞。但為了方便討論,以下先姑且分為正面和負面標籤來討論。先從我們不喜歡的「負面」標籤說起。
如果你相信自己是面對挑戰就會焦慮的人,你看過往人生就是只會看見你焦慮的事例,而看不見自己勇敢的例證,使你更相信這個標籤,而你往後也對挑戰產生了自動變焦慮的制約反應。你相信你的特質為你帶來不幸,你就愈會在未來重現和經歷同樣的不幸,這就是自我驗證預言。所以看得見所謂「負面」標籤的例外狀態是如此重要,讓你保有對未來的希望感和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這樣說,假如我們相信自己的正面標籤,善用自我驗證預言來幫我們成功,不是就很棒嗎?
迷戀正面標籤的危險
例如,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個自信的人,可能就真的很有利於你跨越很多人生的關卡、創造很多成就,真的活得愈來愈有自信!這樣不好嗎?這其實非~常~危險!大部份時間似乎也沒有甚麼不好,但作為人類你必然也有比較不自信的時候,太迷戀這個標籤的話,你在相信的就是一個假象。這些所謂「負面」狀態一旦出現,你對自己的認知就會瞬間失調崩塌。
更嚴重的是,你本來相信正面標籤是為了要更喜歡自己。但當你愈迷戀那個高光時刻的自己,其實就是在心裡重覆跟自己說「只有高光狀態的我是值得被愛的。陰影部份的我不值得被愛,我不要他出現。」當你愈喜歡高光狀態的自己,你就會愈討厭陰影狀態的自己。這絕對不是愛自己,而是在排斥和厭惡完整面向的自我,這樣絕對是和在一開始想用正面特質說服自己「愛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
看見並容許自己有陰影狀態,你才能在自己脆弱的時候停止自我厭惡和攻擊,給自己當下最需要的體諒和支持。在脆弱的時候,你需要的不是一個更用力討厭你的敵人,而是需要一個愛你接納你的人。
以上我解釋了,把自己的狀態看成具流動性是很重要的。那我們幹嘛還要做性格測驗呢?了解自己的特質還有意義嗎?其實還是有的。正因為每個人都那麼不一樣,所以我們都有責任為自己設計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案。性格測驗就是一個我們可以有所依據去做生活實驗的方向。
性格測驗是我們打造生活策略的參考
例如你測到自己有內向特質,你就可以實際去實驗看看自己是不是在獨處時真的比較能充電,然後調整社交比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安排。但並不是相信別人或自己框架的「內向的人就是很少話、跟人相處就是會超累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也是在各種測驗中被測為極端內向的人。一開始我也是假設自己只要不是獨處,就會累到崩潰,而當時我也的確在跟人相處後常常有這種感覺。但後來當我開始好奇我的內向到底是如何呈現的。經過不帶假設的觀察後,我發現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刀切的—只要跟人在一起就會耗電。在某些情況會有例外,例如跟某些親近到接近家人程度的人一對一相處,我並不會耗能。又或是在某些二至四人相處的團體,如果聊的是極其深入情感連結的話題,我不但話會變超多,我甚至可以充電。
有了這些發現,我在安排社交活動時就有了更多彈性,能更準確地做能量管理。也避免了一些因為對消耗能量的錯誤預設,而浪費掉一些跟親友相處的滿足感。
在人的狀態是流動的前提之下,性格測驗發揮的角色就是告訴你,你有比較大的機率在遇到哪些處境會有哪些反應,讓你更好預測和做準備。但那個結果不是你人生的劇本,更不是代表你整個人和個人價值。你沒必要、也不應該跟著這些標籤去演你的人生。
總結重點:性格測驗結果是甚麼,又不是甚麼呢?
以下有2個「是」與5個「不是」。
性格測驗結果:
- 是幫助你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橋樑
- 是幫助你為自己設計和實驗生活策略的參考
- 不是真理
- 不是你的命運
- 不是你的人生劇本
- 不是你該迷戀或依賴的標籤
- 不是把他人平面化理解的偷懶方法
試試看換了這套思維,你以後再做性格測驗時會有甚麼不一樣的發現吧!
~本週微步調任務~
思考一下你習慣如何描述你自己?試著從經歷中找出你表現跟這些描述相反的狀態,鬆動你對自己的看法吧!
It’s your turn!動起來~
- 留言:你做過哪些特別深刻的性格測驗?為什麼深刻?
- 延伸文章閱讀:點此閱讀《|幸福學10|改變是有可能的!腦神經科學這麼說》
- 最後,你的鼓勵非常重要。在文章結尾點擊五下[拍手],或者點擊下方按鈕贊助我,能讓我的創作變成實際回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