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心理小學堂》系列 —
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二)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
前情提要
還記得《為甚麼說真話這麼難?因為情緒就像俄羅斯娃娃一層一層的》這篇文章嗎?裡面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父母對孩子說:「你把家裡當飯店嗎?那麼不想回來就乾脆別回來了!」但其實父母心裡卻說著:「孩子,我好想你多陪陪我。」惟有把這句真話說出來,才能真正拉近距離,滿足到心中最真實想讓孩子陪伴的需求,而不是把孩子推得更遠。
上次在文章裡分享到,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不是真心話和真實情緒。此現象表現為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提出的「內外不一致」(Incongruence)。
這次會以薩提爾女士的冰山理論(Iceberg Model)進一步應用在同一個例子上,希望你能更容易掌握這個冰山的比喻、並應用於你日常的互動中。
所以~還沒看過上一篇的快點先去看,再回來這裡繼續閱讀才會看得懂喔~看過的也可以先回去複習一下:https://lifestorying.co/薩提爾內外一致/
欸,我先說喔~這次的分享有點硬,資訊量很豐富。準備好了,就往下讀吧~
為甚麼要學習冰山理論(Iceberg Model)?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
薩提爾女士比喻,人們的個體經驗像一個冰山。我們觀察到的[行為]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以下就是人們內心不可見的經驗,有很多層次。單單掌握這個觀念,就對我們的生活態度及與人連結有所幫助:
讓你真正「做自己」
近年來大家都大聲喊著說要「做自己」,很多人以為「做自己」就是「我想做甚麼就去做」。我覺得只要不侵害到他人、不傷害到自己,偶爾順著最直接的意願去做也不錯。但我認為「做自己」並不是單純任意而為。
就像例子裡的父母責罵孩子的行為看起來很直接很「做自己」,但其實不然,反而還把孩子推開了,多可惜呀!
如果不認識「自己」,那怎麼能「做自己」呢?運用冰山理論,你可以先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再如實地與世界互動,真正地「做自己」。
改善溝通,與人連結
如果我們要真正做到彼此連結和理解,單單於行為及事件層面盤旋不但行不通,還會讓雙方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被「真正聽見」。冰山理論是一個幫助我們好奇自己和對方內心世界的工具,讓雙方能直搗核心地溝通。
你能透過冰山理論了解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而後能更「內外一致」地表達自己、減少對方對自己的誤解。你也可以透過冰山理論聽見對方沒說出口的話,掌握他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再作出回應,才不會一直劃錯重點徒花力氣、甚至還愈搞愈糟。
冰山的層次
水面上只有[行為]這個層次,水面下的層次按往下的順序分別是:[行為][應對方式][感受 與 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接下來我們就用那位父母的例子,由上往下一層一層了解冰山的層次應用吧!你也可以參考我所製作的冰山解說圖,希望能讓你更好理解喔。個人認為這個理論算是易懂又好用的。非常推薦你多多練習應用喔!
冰山層次解說圖組
行為 (Behavior)
[行為]層次很好懂,就是指在水面上可見的行為反應:表情、語氣、動作、說話內容等等。
例子中,這位父母的行為就是生氣地指責孩子:「你把家裡當飯店嗎?那麼不想回來就乾脆別回來了!」
應對方式 (Coping)
[應對方式]就是上次文章提到的內外是否一致的概念,這一層開始就是藏在水面下的。薩提爾女士提出了五種應對方式:一致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顧名思義,除了一致型外,其他都是內外不一致的溝通方式。
要注意的是,應對方式並非將人歸類定型為某一型,而是解釋在某事件中當事人所採取的溝通方式,每一次都會不一樣。以後我再以文章詳細跟你一一介紹這五型。
例子中父母的真實情緒並非生氣,但卻採取了[指責型]的應對方式。
感受 (Feelings) 以及 感受的感受 (Feelings about Feelings)
[感受]是指最真實的感受。而人其實對於自己的感受也會因為觀點(冰山下一層)不同而對感受產生另一層感受,也就生成了[感受的感受]。
例子中,父母的[感受]是不被孩子重視而產生的[失望和傷心]。[感受的感受]則是對於自己的失望和傷心感到[羞恥]。
觀點 (Perceptions)
[觀點]是指當事人對此事件背後抱持的一些看法、信念、預設立場等等。這個層次很緊密連結於當事人產生的[感受]以及[感受的感受]。
例子中父母會對孩子少回家而失望傷心,可能是因為擁有的[觀點]是「孩子少回家就代表不重視我。」但父母沒有想過,孩子有可能是最近有事在忙、需要花時間,而不是對父母的重視和愛變少。
一些原生家庭環境也會大大影響觀點,有「少回家=不重視家人」的信念可能是來自於父母小時候自己的父/母親有外遇而很少回家。
而讓父母為自己的失望傷心感到羞恥的[觀點]可能是一些傳統家庭教養的觀念「父母要有威嚴,不該輕易對孩子示弱。」「孩子做不對就要用罵的,好好講的話沒有效啦!」這些信念讓父母難以接受自己擁有或甚至表達出脆弱感受。
期待 (Expectations)
[期待]包括了對自己的、對他人的、和他人對自己的期望。
例子中父母明顯地對孩子有所期望,希望孩子能多陪伴自己,更精確地說是期望孩子更重視自己、更愛自己。同時,父母對自己作為父母應有甚麼表現和形象也有所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期望除了牽涉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外,也包括了社會文化對父母形象的期望。
渴望 (Yearnings)
這裡的[渴望]不再是指一些非常個人和特定的渴望。薩提爾女士相信,有一些渴望是全人類都共同擁有的,她稱之為Universal Yearnings,包括了愛人、被愛、被認同、被尊重、自由、歸屬感和人生意義等等。
是的,全都跟與他人的連結有關。我個人的解讀是,每個人都需要「關係」,無法在情感上獨自生存。(Tom Hanks在荒島上都需要他的排球朋友Mr. Wilson陪伴了。對不對?)
例子中父母的渴望並未被滿足(尤其是被愛的需求),進而攪動了其他層次的反應。
自我 (Self)
[自我]層面是指當事人的存在、本質和「我是…」。嗯,挺哲學的。這個層次比較難應用和理解,不詳談了。簡單地理解的話,是當事人覺得「我是怎樣的人?」
小結
以上的解析雖然看起來是從上到下推演,但其實層次之間可能是不按順序地相互影響的、沒有一定的因果次序。建議你應用冰山時可以跳脫次序作思考,讓你有更靈活的發現!
好~讀到這裡,你是不是掌握到冰山理論的基本概念了呢?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留言或私訊給我,我們一起研究研究。
另外,也請你告訴我,是否想更詳細知道在冰山每個層次上可以透過問哪些問題去仔細解析、並且作出轉化呢?如果有興趣的話,或許我在介紹完五種應對方式的型態後,可以再延伸討論這個部份。
理論要應用出來才對我們有意思嘛。所以現在,我邀請你花一點時間用冰山理論解析一次你跟其他人的互動,了解你自己的冰山發生了甚麼事吧。
~~~本週微步調任務~~~
- 回想一次你跟其他人的互動,解析[你自己的冰山]發生了甚麼事。
- 思考:解析後,你看事情和看自己的角度有甚麼不同?
- 思考:如果再經歷一次同樣的事情,你的做法會有甚麼改變呢?
祝大家都能真實地與自己連結、與人連結~
最近開始跟大家分享比較知識性的內容,不知道你覺得怎麼樣呢?告訴我你的想法,讓我知道你喜歡甚麼內容喔!謝謝你~
Enjoy iceberg exploring & happy life storying!
參考書籍: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 by Virginia Satir, John Banmen, Maria Gomori, Jane Gerber
It’s your turn!動起來~
- 做功課:用冰山理論解析一次與人的互動中你自己的內心世界。
- 留言:你喜歡這類比較知識性的內容嗎?留言告訴我喔!
- 延伸文章閱讀:點此前往閱讀 上一篇 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一):《為甚麼說真話這麼難? 因為情緒就像俄羅斯娃娃一層一層的》
- 書籍閱讀:[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 by Virginia Satir, John Banmen, Maria Gomori, Jane Gerber
- 最後,你的鼓勵非常重要。在文章結尾點擊五下[拍手],能讓我的創作變成實際回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