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課題分離—誰痛苦誰改變?他對我的傷害,是我的事還是他的事?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34

——此文為Shaya和小夥伴對談(下集)整理出來的重點。——

上集內容在此:

之前在《別誤會!課題分離並不是「不關我事」和「關你屁事」》裡有提到這個問題:

「別人對我造成的傷害,是我的事還是他的事?」

 

小夥伴對此很有興趣,希望Shaya延伸討論。

 

「別人對我造成的傷害,是我的事還是他的事?」

在親密關係裡,當對方的言語讓你受傷,你會覺得:「這是他的錯,為什麼我要為這個情緒負責?」但這樣的想法真的能讓你更好過嗎? 這句話本身帶著不服氣、憤怒與不滿的情緒,這些情緒沒有錯。但如果用課題分離的概念來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標準是:「這件事的後果由誰承擔,這就是誰的課題。」

 

這讓我想到一個例子。我爸有個習慣,在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上過馬路時,即使有車快速駛來,他仍然堅持走,認為對方以行人優先的原則來說,就應該減速,撞到他就是司機的錯。但我跟他說:「可是受傷的是你啊。要承受受傷後人生的後果的人、要負責好起來的人,是你呀!」

 

有些人非常在意對錯、原則,因此堅持自己的做法或立場,但忽略了自己的選擇其實也會影響到自己。用課題分離的原則來說,那些「明明是他不對」的事,也可能是我們的課題,有我們需要負責的部份。

 

同樣的,假設在關係裡,對方說了一句話像刀子捅進你心裡,你可以選擇一直不開心,堅持等待對方來安撫你、道歉、補償,才肯放下。沒錯,對方拿刀捅你是他不對。但這樣執拗的過程中,痛苦的還是你自己,把自己快樂和鬆綁的權利交給了不可控制的對方手上。對方的行為我們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

 

小夥伴提到:有些人可能會透過不吃飯、冷暴力來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不滿,期待對方主動哄自己或認錯。 Shaya認為,這其實也是一種情緒勒索,要求對方按照你的方式來溝通,否則就懲罰對方。但這樣並沒有真正承擔起自己照顧情緒的責任,甚至是也懲罰了自己。

 

你可以把自己的情緒先處理好,再找時間跟對方溝通:「其實這件事我並不滿意,我們有沒有需要做些調整?」這比單純依賴對方的回應來決定自己的情緒狀態更健康。

 

這也回應到我們上集談的課題分離——

  1. 情緒的照顧:刀子插在誰身上,誰就要負責處理傷口。
  2. 事件的責任:這件事的責任是屬於誰?[這是我們的事/他的事/我的事?(回顧上集重點)]
  3. 個人課題:我的反應是否滲雜來自過去的經歷或慣性?

自我覺察不高的人,如何在衝突後整理情緒及課題?

小夥伴:「如果在衝突發生後,想整理自己的情緒,但是他的自我覺察不高,甚至不知道如何分辨自己的課題,他該怎麼做?」

 

最基本的方法是練習情緒覺察。

一)事後進行情緒覺察

當下可能很難馬上掌握情緒,但可以事後寫下:

  • 剛剛說了哪些話?
  • 身體有什麼反應?
  • 我的態度如何?
  • 我做了哪些事情?
 

二)拆解情緒成份

這裡面有哪些情緒? 發現有哪些情緒的組成成份,例如:委屈?生氣?自卑? 也可以進一步就特定情緒做拆解。 例如針對自卑,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這段關係裡可能一直都覺得低對方一等。 這些都會追溯到更根源、需要被解決的關係問題。

 

三)發現情緒反應的規律性

這些是否是重複出現的情緒模式? 如果發現這種反應在不同情境下一再發生,那可能是你的慣性。如果這些感覺只發生在某個特定關係中,那可能是彼此互動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溝通和調整。 以剛才自卑的例子來說,注意自己是在過去每段感情處於比較低等的位置,還是只有在現在這段感情才是如此?前者是自己的課題,後者是此關係中的課題。

 

「誰痛苦,誰改變。」

小夥伴提到,關於「刀子插在誰身上,誰就要去照顧傷口」,她想到一個人的故事:「那個女生一直感覺被男友冷待、忽略而受傷。而男方一直有迴避處理問題的慣性,女生每當想表達自己的感受時,男方就會斷聯消失。而女生會重覆提著『誰痛苦,誰改變』這句話。」

 

小夥伴認為女生說這句話聽起來總是怪怪的,想知道Shaya覺得這句話跟「刀子插在誰身上,就是誰的課題」是否有所關聯或不同。

 

Shaya追問:「該女生期望自己的改變,是做甚麼事?」

 

小夥伴觀察到,該女生一直找不同人聊自己應該有哪些改變、保持跟男友的關係,或是她應該怎樣調適自己的念頭和情緒、好在這段關係裡不那麼痛苦。她把所有感情改變的責任都放在了自己身上。

 

Shaya聽起來覺得,女生似乎只尋求把自己修成能擠進這段關係的形狀,而不期望透過溝通跟對方一起改變這段關係。女生說著這句「誰痛苦,誰改變。」似乎是要重覆地說服自己。

 

打開對「改變」的詮釋,真正自由

「誰痛苦,誰改變。」這句話的前提是對的,但改變不應該只有一種形式。像剛剛那位女生,她選擇的改變只有一個版本,就是是自我犧牲、修改自己討好對方。

 

但其實改變也可以是這些版本:

  1. 調整互動方式——試著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2. 認清事實——如果對方真的沒有改變的意願,往後再繼續這樣跟他走下去,你能接受嗎?認清失望、放下期待,重新思考如何看待這段關係、以及在這段關係中的自己,也是一個改變的方向。
  3. 重新選擇——如果你明白你期望的對方不會給你了,那麼放下這段關係也是一種可能的改變。
 

很多人以為改變只能是「讓自己適應」,但其實「誰痛苦,誰改變」中的改變還有其他可能性。所以關鍵在於,改變的方向不該只有「迎合對方」,還有可能是重新評估關係本身。也有另一些極端案例是,對方其實是願意為他調整的,但他卻完全沒有嘗試和對方溝通就直接切斷關係。

 

「改變」其實不是只有隱忍或切割兩個極端,我們需要盡量保持彈性。

 

「誰痛苦,誰改變」其實還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關係的互動模式是由兩人參與而形成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從自己開始改變對對方的慣常反應,來開始調整互動模式。只要一方調整,關係就可能重新流動起來了。

 

「誰痛苦,誰改變」不該用來洗腦自己,而是用來啟發我們探索不同的改變版本。也提醒我們隨著不同階段,其實合適的「改變」也會隨之變動。因此,保持一直思考及探索是很重要的。

對伴侶支援的合理期待

小夥伴分享她的看法:

有時候,我們以為找到了伴,就可以期望朋友不方便為我做到的、他都要做到,且朋友做得到的、他也一樣全要做到。這樣把照顧自己的責任全都推到伴侶身上,就會讓感情變成一種全年24小時無休、非常沈重的責任與工作。但伴侶間其實可以是更純粹地一起享受、一起成長的夥伴關係。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