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33
親密關係中的課題分離值得深入探討,因為在關係裡,界線往往比較模糊。有時候我們會分不清哪些部分是我們應該負責的,哪些則是伴侶的課題,以及如何保持適當的角色。
例如,有位Writer分享了這個情境:「伴侶無止盡地向我傾倒負面情緒,甚至因為工作太累而對我冷處理。我照單全收後,最後忍不住分手了,但發現自己原來已經精疲力竭。」
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聊:
- 情侶間的情緒支援是否需要課題分離?如果需要,該怎麼做?
- 如果支援對方後自己變得疲憊或混亂,該如何調整?
情侶間的情緒支援是否需要課題分離?
小夥伴分享到:
「我覺得情侶間的情緒支援確實需要課題分離,因為如果雙方的情緒混在一起,溝通就會變得困難。例如,當自己有情緒,而對方也有情緒時,若沒有清楚分辨,可能會演變成毫無意義的爭吵,甚至彼此攻擊,更不要說要騰出支援對方的能力。
區分情緒的來源很重要:
- 這是我對事件的情緒?
- 這是我自己本來就從其他事情帶進來的情緒?
- 這是我對他這個人的情緒?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些,爭執可能會變成混戰,最終雙方都受到傷害,也無法具建設性地溝通。
例如前幾天,我因為家裡的事情心情不好,隔天和男友相處時,因為一件小事爆發了。當下我只覺得自己在生氣,但事後回想才發現,其實是前一天的情緒還沒消化好。會發現是因為,我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反應超過了對那件小時應有的程度。」
情侶間衝突時,如何進行課題分離?
很多時候事件本身並不嚴重,但我們的情緒反應卻遠超應有的程度。所以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就可以開始進行課題分離。
先舉個案例:
📌 案例:夫妻爭執
先生下班回家,發現晚餐還沒準備好,就生氣地說:「我忙了一整天,為什麼回家飯還沒煮好?」 太太聽到後,覺得自己被否定,也生氣地回應:「我也忙了一整天,你怎麼只看到飯沒煮好?」
從客觀角度來看,這件事的嚴重程度可能只有 3 分,但先生的反應卻達到 8 分,而太太的反應甚至達到 9 分。這代表什麼?除了可能是當天已各自累積一些情緒了,也很可能是彼此過去的經驗影響了當下的情緒反應。
先生可能從小經常被父母責怪「為什麼事情沒做好」,所以當他看到飯沒煮好時,潛意識被觸發,反應變得過度激烈。而太太可能也有類似經歷,導致她對這種責備特別敏感,於是雙方的情緒反應都超出了合理範圍。
課題拆解三步驟
當意識到在某些事件中雙方異常過於激烈的情緒,就可以進行以下的課題拆解,將這個事件解構成三個部份:
✔ 我們的共同課題
這件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我們一起協調嗎?(那就針對這些部份平靜溝通)
例:在上述情境中,先生與太太雙方可以溝通:
- 如何調整說話方式,以後避免傷害對方
- 協調對家務的期望
✔ 他的課題
這是因為他過去的經歷影響了現在的反應嗎?(雖然他對我用傷害性的表達仍是不對的,但知道其原由後我也比較能夠體諒他為何有些事情還做不到,也明白那些反應不是針對我的)
✔ 我的課題
我是否帶著過去的情緒來回應?(我可以為自己作出了「過多的」、不屬於他的反應,而道歉)如果能夠事後反思,就能減少未來的誤會,並更理解彼此的行為模式。甚至,透過這些互相了解對方的生命故事、並接納時,是帶有療癒的力量的。
而愛是「我明白你的難處,我知道你不可能馬上改變、因此往後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而傷害到我,但我還是願意跟你在一起,也信任你會繼續努力改變。」
如何健康地支援伴侶的情緒需求,避免耗竭?
當伴侶陷入情緒黑洞時,我們可以提供支援,但不代表我們要承擔所有責任。需要打破的迷思:
「很多人不自覺在關係分辨誰是強者、弱者。作為強者,就期望自己必須無條件地燃燒自己、照亮較弱的一方。」
然而,關係的本質是「一起走更長遠的路」,而不是一方硬扛,扛不住就一起死在這裡。
這裡有三個關鍵原則:
1️⃣ 關係是長期的,不是短期燃燒
支援伴侶並不代表要耗盡自己所有的精力。作為支援者,也需要隨時注意自己的狀態和需求,不需要勉強自己繼續假裝OK。如果自己給到一定程度已經很累,就應該適時表達:「我知道你現在很需要我,我現在真的很累了,我們明天再聊,好嗎?」這樣的表達方式不會讓對方覺得被拋棄、給對方空間練習自行消化情緒,同時你也能照顧好自己。
2️⃣ 不要把自己當成對方的唯一支點
真正健康的關係,應該是雙方都有其他的支持系統,而不是只有彼此。如果伴侶總是依賴你來處理情緒,那麼你可以鼓勵他拓展社交圈,或甚至尋求專業協助。
3️⃣ 辨別你的「救世主情結」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為了對方好,拼命提供幫助,但其實這可能是我們自己的需求 —— 「我需要被需要」。
我們能給的就只是我們身上有限的資源,不可能擁有所有對方所需要的。真正為對方好,是讓對方能從不同的關係中獲得他需要的更多資源與角度,希望對方變強而不是變得依賴你。當你發現自己在限縮對方的能力與選擇,就很可能不是真的在「為對方好」,而是變成一種「你只能需要我」的操控模式。
在做完情緒支援後,如何幫自己恢復狀態?
步驟一:「洞穴時間」
第一步是當你支援完對方之後,先停下來,不要馬上重複思考剛剛的對話內容或對方的狀態。我們需要創造一個「洞穴時間」,幫自己建立一個空間,把這些情緒與思緒暫時放在洞穴外,讓自己先休息、充電。例如你可以打電動、看書、追劇,反正先讓這些事情暫時放下。
這麼做的原因,除了讓自己恢復之外,還能讓你的潛意識自動整理剛剛發生的事情。有時候當我們太貼近一個問題,會變得混亂且無法理清思緒,但當我們適當拉遠距離時,情緒的強度會降低,頭腦也會變得更清晰。
等到你恢復一些精力後,再回頭檢視事件:
步驟二:拆解並分類
把該事件拆解並分類成以下三部份:
1️⃣ 我在這段關係中的責任(共同課題):
這件事情有沒有牽涉到我們共同需要處理的部分?原則是,這些事必須要有雙方一起參與才能完成,對方不能只是自己去做。例如對方因要和我的家人見面而緊張,那我就需要跟他分享我家人的習性,對方無法在我的協助以外得知如何應對。
2️⃣ 我在狀態許可下可以為他做的:
如果我有餘力,或許可以做一些輔助性的行為。有點像是戰鬥遊戲,當伴侶面對他自己的課題(例如工作上的應對),他是作為前線打怪的戰士,必須由他自己揮劍。我無法也不該搶他的劍代砍。但我可以作為身後的法師,施法為他提高攻擊力或防禦力,支援他在前面更放心和有力地作戰。
例如:對方最近工作特別累,我可以幫忙做他平常負責的家務、按摩,讓他稍微放鬆、更專心工作。但這些是「額外給予」,而不是義務。
3️⃣ 我無法或不該為他做的:
這是對方應該自己承擔的課題,例如他的工作壓力、與同事的衝突等。有時候,不去幫對方,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幫助。當我們總是衝上去解決對方的問題,對方就會失去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應該讓他自己去面對,讓他學會如何獨立承擔自己的情緒與困難。
如果我們都狀態不好,那怎麼辦?
迷思:「總要有人堅強起來應付困難」。我們常常以為眼前所有事情都要「時時妥善處理」。
但是,如果我們都狀態不好,那怎麼辦?
答案是:一起躺平。
當雙方都累的時候,可以選擇不煮飯、點外賣、暫時不管某些家務。只保持最低限度的運作就好,一起休息恢復,而不是一方強撐著去支援另一方,最終雙雙崩潰。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原來我也可以選擇「不聽、不支援、不給予」,而不是無條件滿足對方的需求。
這就是盲點之一——我們習慣性地把自己放在「給予者」的位置,而沒有想到我們也可以休息。我們應該問自己:「有沒有一個選項,可以同時顧及對方和自己的需求?」
如果對方需要我聽他訴苦,但我當下很累,那我可不可以說:「我知道你需要我聽你說,但我今天真的很累,我們先聊 15 分鐘,之後再找時間繼續聊,好嗎?」這種調整方式,既能讓對方覺得被照顧,也能讓自己不會過度犧牲。
如果我們總是壓抑自己的需求來符合對方,久了之後就會開始對對方產生不滿,甚至某一天突然爆炸,導致關係破裂。但問題是,只因為我們沒有表達過自己的需求,對方可能從來不知道我們內心累積了這麼多委屈,覺得莫名其妙:「我有逼你這麼做嗎?」其實對方也覺得很無辜、很無奈。
不要等到關係爆炸才發現回不去了。早一點關照自己的需求及容量,也是讓關係更長遠的秘訣。
[下篇會繼續分享感情關係互動的課題分享,討論我對「別人對我的傷害,是我的事還是他的事?」以及「誰痛苦誰改變」這些說法的觀點。敬請期待下週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