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27
現在就想一想,你人生最在意的是甚麼東西?你的人生在致力追求甚麼價值?
快樂?自由?信心?還是其他?
請你記著這些答案,繼續讀下去。
以下我會列出兩句雖然是千古流傳的金句,但我卻認為是毒雞湯的句子:
「你會失敗,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這些句子都是真的嗎?愈努力就一定有愈好的結果嗎?
是因為太用力才搞砸的!
不知道你的人生有沒有經驗過這樣的矛盾狀態?
愈是在意那樣東西,那樣東西就愈是可能被搞壞。愈是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反而愈會發生。
像是你可能也試過,為了一次上台演講/考試有好的表現,事先明明已經準備充足,卻因為太在意和緊張,臨場發揮反而失準。
又或是你在失眠的時候,愈是努力要自己入睡,就愈是無法睡著。
你又有沒有試過因為特別在意一段感情或友誼,於是非常努力地討好對方或抓緊對方,結果你的所有在意對對方來說—都變成了更想逃離你的負擔,最後反而留不住他?
人生中其實處處都是這種現象。不是愈在意、愈付出,就會有愈好的結果。我自己的人生也常常發生,我是很典型的考試出錯型的體質,所以一直以來也對這樣的現象有點好奇,卻一直沒找到一個簡明的理論去說明它。
當然,從生理層面去解釋,你一定已經聽過了。人在過度緊繃的狀態可能會限縮了我們的創造力、認知能力、判斷力以及情緒控管能力。因此,適度的壓力會使我們進入理想的應戰狀態,但過度了就變得容易大幅提高出錯率。
但是我還是沒有遇到一個理論名詞簡單地概括這種現象,直到我最近在一本書中讀到這個名詞「過度意圖」。
「過度意圖」
它是來自一本叫《向生命說Yes!》的書,作者是意義治療法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E. Frankl)。書中其中一大部份就是去概述意義治療的理論框架。
其中,作者是這樣寫的:「恐懼會使害怕之事成真,勉強的意圖也會讓人強求的想望難以成真。這種過多的意圖,我稱為『過度意圖』(hyper-intention)。」
對自由的過度意圖
最近我又意識到了一件事:原來我對於自由的追求反而使我不自由。
我本來對自由的解讀是「我可以選擇做或不做某些事。我可以安排自己做多少。」
這樣的解讀從我開始當內容創作者開始,就一直幫我適應著這種一切都由自己安排及負責的生活模式,也使我很珍惜這種跟打工仔非常不一樣的福氣。
然而,這幾年來也還是會時不時感受到這種「自由的解讀」不對勁的地方。
例如,當突然家裡有甚麼急事會干擾我的時間安排,或有人說想約我見面等等,我都會強烈感受到自己的自由空間被擠壓。這種時候,我不期然地會把這種心裡不舒服,歸咎於外在世界對我的壓榨,而我會覺得壓力沉重,甚至對於不可控的外在無能為力。心裡會有個煩躁的聲音大喊:「我不自由!」
不過,最近讀到這本書後,我想通了這件事。
使我不自由的,是我對自由的解讀本身。我太在意自己的自由空間,反而使我對自由被干擾過度反應。
我重新思考,自由到底是甚麼?真正的自由,是不管外在處境如何、發生何事,我都依然是自由的。也就是說,我舊版本的自由解讀一直以來都是有BUG的!
後來,我的修正是這樣的:
我不應該再把自由依附於我不可控的外在事件與他人,而是轉為相信,即使我面對不是由我選擇的事情,我也可以自由地選擇面對它們的心態、並且從中產生價值。
當我開始這樣想後,再有事情或他人進入到我的生命,打亂我的生活節奏,我都不再產生抵抗的心理反應,也不再產生「不自由」的感受。我反而將本來耗在抵抗的力氣放在應對或經歷這些事情上,我表現得更自如了、更享受其中了。當我不再執著於做這件事自不自由,我反而感覺自由了。
我舊版本的自由解讀,會使我在不由我選擇的事上不自由。但新版本的自由解讀,會使我在不由我選擇的事上也感覺自由。我放棄控制自由,我才真正地自由。我不知道以後我對自由的體會還會不會改變,不過這是我目前比較靠近答案的版本了。
對快樂的過度意圖
快樂也是如此。追求快樂本身不會使我們快樂。我們反而會因為太刻意追求而變得不快樂。假設你去旅行的目的是為了「我要快樂!我要快樂!」,那你就會不斷在過程中處處計較著「我現在快樂了嗎?」。
你或許會在行程順利時、吃到好東西時感到滿足。但你卻會在某些事不如預期時,很強烈地控訴:「不!這不可以發生!這會使我不快樂!」於是你就真的更不快樂了。如果你抱持一種「如果能快樂就好了!發生不快樂的事也是很正常的」這樣的心態,你會不會反而更能隨心地感受快樂,也無需為不滿所苦呢?
反思—你追求價值的心態是否落入「過度意圖」?
以下請你慢慢讀出幾句句子,用心去感受看看它們給你的感覺。
「追求快樂本身,不會使我們快樂。我們反而會因為太刻意追求,而變得不快樂。」
「追求自由本身,不會使我們自由。我們反而會因為太刻意追求,而變得不自由。」
「追求堅強本身,不會使我們堅強。我們反而會因為太刻意追求,而變得脆弱。」
「追求輕鬆過活本身,不會使我們輕鬆。我們反而會因為太刻意追求,而變得更有壓力。」
「追求表現完美本身,不會使我們表現完美。我們反而會因為太刻意追求,而表現得更糟糕。」
這樣的句型,或許也會適用於你在文章開頭想的那些價值上。那些你致力追求、刻意追求的價值,會不會你也在追求的過程中落入了「過度意圖」的心態呢?答案或許是,也或許不。你可以嘗試覺察看看。
現在,就請你想著其中一個,將那個價值填入句子中的空白處。感受一下,你有怎樣的感覺?
「追求__本身,不會使我們__。我們反而會因為太刻意追求,而變得___。」
怎麼樣?你有發現些甚麼嗎?
假如你想檢視你正在追求其他價值時,有沒有落入「過度意圖」的陷阱,你也可以用這個句式感受看看。
化解「過度意圖」的矛盾狀態
假如我發現自己真的對某個價值產生「過度意圖」,那怎麼辦?
難道要我不去在意那些價值嗎?明明覺得很重要,也要跟自己說不重要嗎?
不,欺騙自己從來都是下下策,行不通的。
那些「假裝」出來的信念,終有天會爆發、將你反噬。
我們並不需要假裝自己不在意它們。
它有多重要,我們就如實去承認它有多重要。
只是我們要認清一件事:
很多東西都不能被視之為目標本身。當它們成為目標本身,它們就會遭到破壞。是的,我知道它很重要,但我也明白要得到這些東西,只能以副產品的方式得到。
「自相矛盾的意圖」
意義治療針對「過度意圖」的治療方法,是「自相矛盾的意圖」。作者寫了這一段:「失眠患者會因為害怕無法入睡而引發想要入睡的過度意圖,最後卻只會讓患者無法入睡。為了克服這種恐懼,我往往建議他們從事完全相反的行為,也就是盡可能保持清醒。」
在我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是在某段時期突然意識到,我是因為太強烈追求入睡才反而加強失眠。我在嘗試容許自己失眠,也接納自己是會有失眠的狀態後,竟然隨著焦慮消退而慢慢減少失眠頻率了。
應用在其他地方也可能是如此。假如你作為父母,非常希望孩子多跟你相處,卻頻繁地每天傳十封簡訊關心他,孩子有可能反而愈跑愈遠。這些時候,就算孩子回應你,也都只是出於壓力與恐懼。你得到孩子的愛了嗎?其實沒有。
有沒有可能當你間隔久一點才問孩子兩句,孩子會更願意跟不會咄咄逼人的父母相處?會不會因為你因為減少了頻率,於是孩子更能感受到你每次訊息的思念份量?
結果,你改變了
但是,不管最終孩子有沒有因為你的放手而更在意你了;或許,你會發現,其實改變的是你。你變得不再靠孩子來定義自己,你不再整顆心只是懸在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上,你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充實、很有價值。你可能會更喜歡這樣的自己,於是,又更能放得開對孩子的控制。最終,你變成一個更自由、更溫柔、更包容的父母。幸運的話,不知不覺的,你的孩子會更想好好地靠近這樣的你。當你不再強求、不再緊抓不放,你終於得到了孩子真心的欣賞和親近。
用心太切,目標離你愈來愈遠
這個例子讓我想起甚麼呢?我想到了《箭藝與禪心》這本書(作者奧根.海瑞格, Eugen Herrigel)。
書中談到作者去日本拜師學藝,他想透過學習箭藝,來領悟「禪」的精神。作者在練習放箭時遭遇了很多挫敗,箭藝師傅要他忽略對技術及放箭時刻的執著,只能等待,等箭自己射出去。作者很困惑地說:「我拉弓放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擊中箭靶。拉弓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我無法不顧這種關係。對我而言,這兩件事是不可分的。」師傅卻對他說:「真正的藝術,是無所求的,沒有箭靶!你越是頑固地要學會射箭擊中目標,你就越無法成功,目標也離你越來越遠。阻礙了你的,是你用心太切。你認為如果你不自己去做,事情就不會發生。」
這段或許聽起來很玄,不太容易明白。但其實我們追求很多無形價值也是如此。當我們把價值視為箭靶,用心太切,反而無法成功。人生中有很多事,是需要去孕育與等待的。
我們想要得到樹上的果實,並不能直接製造出果實本身。我們只能好好地灌溉果樹,保持相信這棵樹終將結果的希望,等待著、等待著,等到收成的那天。
我非常鼓勵你,框出時間,好好問問自己「我追求的那一籃子價值是否也屬於這種特性?」。
或許,你會翻轉對一些重要價值的看法。
或許,你會豁然開朗,發現自己不用活得那麼用力。
或許,你會驚覺,當你鬆開手的那一刻,你就擁有了你一直想要的。
這個關乎於我們人生幸福的哲學,我覺得非常美。人生就是這樣才有趣。你覺得呢?
其實打著這篇文章,打到這裡,我也再次感受到這份不刻意的感動。我寫作的時候,並沒有想著為了獲得幸福感才寫。但此刻,我心中浮出一種令我想哭的幸福感。呀,打這篇文章,分享著這種美,真的好幸福!我沒有對著箭靶放箭,箭卻射中了紅心。
相關書籍
今天聊到了兩本書,我簡單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想,你可以參考看看有沒有興趣也去讀讀。
《向生命說Yes!》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E. Frankl)
假如你對歷史有興趣,尤其是想了解德國納粹時期的集中營的情況,非常值得讀這本。作者他以盡量客觀的角度去紀錄他受囚於集中營的觀察,完全沒有刻意煽情的意味,你可以從他第一身的角度去理解那段歷史。你會從中看見人性的本質,冷血、善良、絕望、希望都在這個極端的絕境中展現。你可以看到作者如何保持希望,以致於最終能夠生還,才有機會寫成了這本書以及發表意義治療法。他對自由的洞察,也正正是在這個極度不自由中領悟出來的,他發現自由不來自外在,而是來自內心。
另外,如果你對心理治療有興趣,我認為這本書必讀,你可以直接聽意義治療法的創辦人表述他的理念。不過,如果你希望讀完後就你掌握這個治療取向的執行面,那這本書是沒有太多著墨在手法技巧的。
《箭藝與禪心》奧根.海瑞格 (Eugen Herrigel)
這本書我覺得很難定位。它有故事性,描述作者修練箭藝和禪的過程。它又有點像哲學,圍繞禪的智慧,將這種很抽象的概念盡量透過他自己的學習過程來解釋給讀者聽。同時,我自己覺得它有點像藝術品,展現出禪的價值及美感。
如果說要推薦給誰,我會推薦給喜歡慢慢地品書、並且隨之慢慢地品思考過程的人。想要追求情節精彩的人、不喜歡抽象思考的人,大概會有點受不了這本書這種像浮在天空中的氛圍還有留白感。不過呀…也正正是平常愈停不下來及執著成效的人,才更需要書裡說的那些思想。這些是我個人的想法。
[接下來聊一些跟主題無關的。你可能有注意到最近的文章我比較常提到不同的書。自買了閱讀器之後,我的閱讀量真暴增。我的頭腦風暴跟靈感也常常是圍繞正在閱讀的書而發生的。所以現在的閱讀習慣其實不只影響了我個人的生活啟發,也連帶改變了我的創作方式。這些新嘗試很好玩,也很自然。不知道你喜不喜歡這樣的內容呢?
以後在內容比較有空間的文章最後,我可能也會像這次一樣,重新提一下那些相關的書籍,大概講一下我會推薦給那些人。同時我不想把做成像其他的說書頻道。除非有些書我想以它為主軸做整集的主題,否則形式就會像最近這幾篇一樣,以一個主題為軸,但是中間穿插一些我想起相關的書籍內容。我覺得這種路過採幾朵小花的感覺也滿浪漫的,而你或許也會因此不小心被一兩書有緣的書擊中內心,那就邀請你正式翻看那些書嘍!如果我成為了你跟某一本好書相遇的媒人,那我會覺得非常榮幸。]
~本週微步調任務~
想想,你在甚麼事上常常責怪自己不夠努力?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思考,有沒有可能你其實是用力過度了呢?假如是,現在就跟自己說:「很抱歉,一直以來我都錯怪你了。原來,我們只是用錯了方法去追求。沒關係,我們從現在開始換個方法試試吧!我期待美好會降臨在我們身上。到時候,我們一起慶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