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75
當有人或生活邀請你迎接一個新的挑戰時,你心中在想些甚麼呢?你的第一個反應又是怎樣?
你的反應是傾向於以下哪種?
一種是,覺得很期待很好玩,你好想大展身手,看看你還會做到哪些新的事情、有怎樣的學習。
另一種是,開始非常擔心自己應付不來,感到抗拒退縮,也開始幻想萬一表現不好、別人會怎麼看你、你又會怎樣看你自己。
如果,你有傾向於後者的反應,今天的分享你可能會有所共鳴。
誤以為「能力不好=沒價值」
我從小就有個傾向,就是選安全的做,只做我有信心跟擅長的事情。凡是我認為有機率自己會做得不那麼好的,從一開始我就不會答應去嘗試或接觸。
我在擔心甚麼呢?
一)害怕面對「我沒那麼好」
首先就是,我感覺在做不擅長的事時,那種很笨拙生疏的感覺,會提醒我「我沒那麼好」。假如最後真的出了錯,我更是很難接受自己有這樣的瑕疵。
其實,犯了錯或在成果上有瑕疵,從來都不應該等於我這個人有問題或沒價值。但我心中不知道在甚麼時候把能力跟我的個人價值掛了勾,認為能力不好就驗證我沒價值。
二)害怕他人發現「我沒那麼好」
第二是,我很擔心被別人發現我的本質其實沒那麼好。正因為我心中認定了「能力不好=沒價值」,所以我也很自然地猜想其他人也一定會是這樣評價我的。
有了這樣的思維,我很難接受任何客觀結果的回饋或是他人給我的提醒。明明是就事論事,明明別人是在給我善意的意見,我卻都會自動在心中扭曲成對我這個人的攻擊。於是,每一次的失敗或不完美,就因為我的錯誤連結,而變成對我個人價格的傷害。
用個比喻來描述,就是就算對方和現實回饋給我的是本質無傷害性的棉花,到我心裡都會被我轉化成一把刀,刺在我自己的心上。
正因為每次的反饋都是如此地痛,於是我很自然地會去選擇避開任何我沒把握完美達標的挑戰,這樣我的個人價值才會安全。
那但是人生總有一些我本身不擅長卻被迫進行的挑戰,我又會怎麼反應呢?
被迫面對挑戰時的反應
我會感到很害怕,心中冒出了無數質疑自己的聲音、結果變得很糟糕的想像畫面,就把我原地壓死死地喘不過氣了。但因為這個任務是不得不的,因此,我需要花非常大的力氣去抵抗心中的焦慮,才能站起來、拉著自己往前走一小步。在還沒著手開始執行任務前,我已經把極大量的能量內耗在自己的內心掙扎上。
到終於下定決心迎接挑戰後,我又在想些甚麼呢?
我會傾向於先設定出大眾心目中的理想標準,然後盡力往哪個標準努力,並且在交出成果前非常用力地確保我沒有一些顯而易見的錯誤。也就是說,我的重點是放在不犯錯、不丟臉、符合期待,而不是我認為事情真的怎麼做比較好、可以有哪些發揮創意和突破的空間,以及我想要透過這個任務傳遞哪些價值。以上這些過程都是我無意識下被心中的焦慮所帶動的,都不是我自主的策略。
而這種成果導向的思維,讓我完全無法享受過程。同時,有一個很大的風險,就是如果成果不理想,我就很容易把我的努力全盤否定,助長我下次再面對挑戰時的自我懷疑。這樣的思維是狹窄的,因為人生其實有非常多的價值和意義是在過程,而非結果。
長大後我愈來愈意識到,我在這種心態上付出了多少代價。我錯過了很多享受過程的快樂、很多本來可以帶來成長的機會、很多發現自己長處的契機、還有省下內耗後可以成就的更多更多事情。
那麼這樣的我,到底如何尋求改變呢?
我其實花了很多年跟自己和解,我的進步是從非常多面向累積而來的,我很難一一在這裡細講。
但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兩本書的化學作用對我的啟發。先講第一本。
如果你已經有關注我們內容滿長時間了,你大概會聽過我說有一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的深。那就是《心態致勝》(Mindset)。這本書就是現在大家常講的成長型思維VS固定型思維的概念出處。
《心態致勝》—成長型思維VS固定型思維
先很簡單地描述一下成長型思維跟固定型思維分別的定義。你也可以對比一下,你自己又傾向於哪種思維呢?又或是你有哪些領域分別傾向於哪種思維呢?
這裡小小備註一下。這兩種思維是一個光譜,你可能落在這個光譜中間的任何一點。而且,你可能在不同面向呈現的思維會在光譜上不同位置。
例如一個人在工作技能上可能傾向成長型思維,在親密關係上卻可能傾向固定型思維。
因此,雖然我們可能會很概括地說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思維,但其實很值得我們細細地去解析自己不同方面的思維呈現,那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也會更彈性跟客觀,想做調整時也可以對症下藥。
成長型思維的概念為我帶來的改變
剛才有提到,知道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後,我的生活因此有了滿大幅度的前進。現在就來跟你說說我有了怎樣的改變。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知道了原來自己的慣常思維障礙是怎樣的,也知道了原來自己還有另一些思維選擇。
後來,我能夠在生活中處處開始覺察舊思維的出現,然後一次次練習套用新思維。
新思維帶來新的成功經驗,重覆累積出成長型思維更深的內化。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這樣的改變一片光明呢?其實,我必須老實承認,人生沒有那麼簡單啦。
雖然有了大躍進,但其實過程中我還是感受到了內心阻力很大,或我前進得很費力,或覺得就是哪裡一直沒有完全被鬆綁。原因是甚麼,我卻始終說不上來。
我雖然這幾年已經有很大進步了,但走著走著還是踫到了改變的瓶頸。
《羞辱創傷》是我最深處的阻力
直到我聽到了周慕姿心理師在軒哥節目[劉軒的How to人生學-Ep139]上聊到她的新書《羞辱創傷》,我才發現自己心裡似乎有某一塊未被處理的來自過去的影響,一直還拉著我。
是甚麼,我還沒想得起來,但我會視這個覺察為一個開頭,開始去探索和療癒。
如果你有讀上一篇,你會發現這個現象非常熟悉。
你看得見人與人之間隱形的傷害傳播鏈嗎?
當一個人受過傷、或情緒狀態不好,就很容易將傷害感染給身邊的人,繼而擴散出去。
想把傷害中斷,可以從你我開始。
開始覺察自己的傷,停止無意識地把傷擴散出去。懂得區分他人心上的傷,也能幫助你把對方的傷留在原地,不必吸收到你的心裡去。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如何做到吧!
正好對上了我上一篇說的,改變是需要雙線進行的。
一條線是直接在生活中測試及發展出新的策略,持續在實踐過程中累積成功經驗和改變。
而另一條線則是連結和轉化心中的課題或創傷。
而我則是在固定型思維背後,原來就是藏著心理課題一直沒處理,所以才會感受到阻力、遇到瓶頸了。
在周慕姿心理師的分享中找到了這樣的開頭,我當然要趁勝追擊去了解自己的狀態呀!於是,我馬上開始讀《羞辱創傷》這本書。在寫這篇的時候,我還沒讀完整本書,但先就我理解的跟你分享我的體會。
甚麼是羞辱創傷呢?
我嘗試用我的想法來描述。
它是整個文化結構下在社會中長久存在的互動模式。很多時候是在權力上對下的關係中,上位者以羞辱的方式對下位者評價。
出發點不一定是刻意要傷害對方,而是在我們流傳下來的文化中相信著:羞辱是可以令人進步的有效方法。
他們會說:「你真的很沒用耶!小小的事也做不好。」
「你考試沒考好就不要說我是你媽。」
「你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像誰誰誰那麼努力?」
「你到底有沒有帶腦袋來上班呀?」
明明心中希望激勵對方在一些事情上進步、做得更好,卻把評價帶到了對方的價值和人格上。這種方法的確很快見效。由於對方會很懼怕再經歷這樣的羞辱和懲罰,他只好努力再努力,為了不讓自己再經歷一次這樣可怕的傷害。恐懼的動力,的確非常強大。
上位者他們也是在這種文化跟對待下長大的,因此也會無意識地沿用在對待其他的人。我們卻忘了、甚至是不曾想到過,羞辱不是唯一推動人變好的方法。我們被這樣教導著,於是我們也相信了羞辱的必要性、將對方對我們的羞辱評價信為事實,甚至在長大後也在心中用著羞辱的方法來鞭策自己。
這種創傷很難被察覺,因為就像魚活在水中一樣,環境中處處都是這種傷害。如果是有某一個特定的人、在某些特定地事件中明確地傷害了你,你還比較容易找到源頭。但很多時候,是整個文化、在很多關係中,持續而微弱程度地傳遞傷害。
這種傷害難以被指認,也就很難被有效地轉化。這可能也是我雖然知道自己有受過羞辱創傷,卻很難想起源頭的原因吧?
此外,指認不出傷害源頭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就是那些經歷太痛太痛了,你的心起了防衛機制把它們推出記憶之外,你感覺自己忘了、傷痛卻一直深深地把你纏裹著。
羞辱創傷的經驗是怎樣的呢?
明明是我做的事情不夠理想、不夠好,他們卻讓我覺得是我本身不好。
彷彿我會被這樣對待是活該的,是因為我真的很糟糕。
因為我相信了我真的很糟糕,所以長大後,我連對自己好一點都覺得自己不配,放鬆一點也覺得自己罪大惡極,在受到肯定時都只覺得對方在客氣。
冒牌者症候群也有可能是這樣來的。就連在我生命中最了解我的父母、或是最有權威性的師長,都覺得我的本質那麼糟糕了。那麼那些稱讚我的人,一定只是因為他不了解我本質有多糟糕而已。如果他知道真正的我,就不會這樣想了。
是呀,長大的我們漸漸知道:本來成果歸成果、個人價值歸個人價值。我只是一件事做不好,不該用那件事來評斷我整個人。
但是那些都只是頭腦上的層面,心裡的傷就是會這樣強烈地壟斷跟扭曲我們對世界跟對自己的看法。
要在心中治療羞辱創傷的方法,我還在摸索。我會繼續找我心中回憶的線索,也希望把《羞辱創傷》這本書讀完後,還會看見些甚麼。這是內在治療的那一條線。
如果說這一刻,我覺得可以繼續在實踐那條線努力的方向是甚麼,我會先從自己做事情的動機開始覺察起。如同這集開頭提到的,發現自己是避錯還是把事情做好的出發點,繼續培養成長型心態。
改變是從內在和生活雙線同步進行的。而《羞辱創傷》跟《心態致勝》這兩本書,似乎正好各自對上了我自信課題的兩條線。
你呢?今天提到的傷,你也有嗎?你的改變的兩條線,都找到對應的施力點了嗎?
如果你對今天的主題,我邀請你在下面留言,或電郵和私訊跟我分享你的觸動,或是在限動上分享你的啟發,公開帳號有tag我的話我都會看到。
~本週微步調任務~
連結看看你可能曾經在哪些情景中受過羞辱創傷,並且以現在已經長大的你重新定義對方給你的對待。
It’s your turn!動起來~
- 留言:你如何重新定義他人對你的羞辱對待?
- 延伸文章閱讀:點此閱讀《終止傷害。我們就讓傷痛停在這裡》
- 書籍閱讀:《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卡蘿.杜維克
- 書籍閱讀:《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周慕姿
- 最後,你的鼓勵非常重要。在文章結尾點擊五下[拍手],或者從Likecoin以月費贊助,能讓我的創作變成實際回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