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成為諮商師後走火入魔?|課題分離使我們更懂得去愛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131

角色切換:甚麼時候就當好當下的角色

我回想起自己在進修心理諮商後,曾經有段時間「走火入魔」,不自覺將諮商的思維及溝通方式失控地套用在和朋友家人的日常互動中,導致對方壓力增大與關係不適。

 

有時候當我們投入學習一些知識,確實難免會很想把「好東西」大量應用在生活中。不管是進修專業或是平常會大量自學心理知識的朋友,都很值得記得尊重彼此的界線,在適當的情境中切換角色。

 

現在與朋友相處時,我會記得當下要專心作為一個朋友的角色,避免讓對方感到被過度分析,純粹而自然地陪伴對方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罵、一起經歷。

 

只有在朋友有特定聆聽需求時,我才會應用一些相關方式來適度地支援對方度過關鍵時期。

 

課題分離:分清我的需求與對方的需求

「課題分離」是理解和解決人際問題的核心技巧。在互相時常常在心中辨別「我的/他的」需求以及「我的/他的」情緒,會幫助我們辨別自己對方的選擇與自由。

 

以剛才陪伴朋友的例子來說,當時會「走火入魔」,是因為我忽略了朋友個人披露程度的自主決定。反倒由於我過於依附諮商師的身份,下意識地透過和朋友的互相來證明自己的學習及能力。而認可自己的能力是「我的」需求,並非朋友「他的」需要。

 

又以父母的例子來說,父母以「為你好」為由施加控制,其實可能是在舒緩父母自己的焦慮、想得到子女的重視或認同、希望孩子認證他是個好父母等等,而非真的在滿足子女的真實需求。學會分清這些潛在需求,能幫助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在諮商關係中,心理師也必須時時排除自己「被認可的需求」,以避免隱約地引發來訪者的討好傾向、佯裝「我好得很快」來滿足心理師的需求。

 

實踐方法:

  • 反思問題: 當你強烈希望對方做出某種選擇時,問自己:「這是為了我,還是為了對方?」
  • 自我檢查: 培養對情緒反應的覺察力。當感到焦躁或情緒高漲時,觀察自己是否在試圖控制事情,並學會適時放手。
 

練習正念(Mindfulness)—分辨課題及需求界線的基本功

作用:

  • 使我們在互動當下,在內心保持一個觀察者的角色,客觀地留意自己的念頭與反應是否帶有侵入性。當注意到想要越線的傾向,就可及時讓步。
  • 以更清醒的思維分辨「我的/他的」,將自己重新帶回全然尊重對方決定的狀態。
  • 當面對對方的負面情緒時,能保持「不批判的觀察者」角色,就能不急於「解決」對方的感受,給予對方完全安全的空間去與其情緒共存。
  • 正念幫助諮商師在諮商過程中專注於來訪者的需求,避免自己的情緒或焦慮干擾互動。一旦覺察到分心,都能及早將專注帶回來訪者身上。
 

正念不僅是諮商工具,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能幫助我們在日常中更平靜且有智慧地面對挑戰,更能使我們成為更溫柔堅定的陪伴者。

 

情緒的資源與功能:重新理解情緒的價值

情緒的功能:情緒是一種刻在本能中、對外溝通的語言,它不用透過話語,就能傳遞我們的需求與狀態。同時,情緒也是種對內在溝通的語言,幫助我們理解自己、他人及處境,並且帶動我們作出有效的行動。

 

例子一)憤怒:

為習慣被動或懦弱的人,提供反抗與捍衛的力量,在心中幫助我們分清責任歸屬,找回自尊感。

例子二)傷心:

引發他人的安慰與連結,幫助我們接受並真正地哀悼失去,對痛苦釋懷。如果持續壓抑悲傷,就會活在「一切如常」的假象裡,被困在虛假的現實中,無法前進並開始書寫已進入新狀態的未來。

 

接納並展現傷心的重要性:有些男性習慣用憤怒掩蓋孤獨感,於是明明想與家人連結,卻總是展現憤怒冒把對方推得更遠。但實際上若是他能學會示弱、如實地表達他的失望與想念,讓人看到內心的脆弱與需求,家人們自然會被吸引與他親近。

 

只有當我們連結特定情緒,才能解鎖該情緒的有效資源。我們可以透過接納與理解情緒,從中找到成長的力量,打破固有的死局,創造新的互動方式。

 

人本主義治療與關係的本質

人本主義治療信任每個人都有內在成長的潛能,治療師的角色是創造一個安全、不批判、同理的環境,幫助來訪者的成長自然發生。

 

現今雖然心理治療取向五花八門,但不管心理師採用何種取向,大多都已不會脫離以人本治療的信念為諮商關係的基底。此信念為來訪者的成長種子提供健康的土壤。

 

而這樣的諮商環境是在為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練習場,在此先練習多尊重自己一點、多做自己一點,甚至冒險面對衝突、誠實溝通。在練習場中累積了經驗與信心,就能帶到現實的關係中,改變慣有的相處模式,真正將改變融入生活中。

《情緒衝浪課》線上課

系統化學習翻譯及覺察情緒的能力,自如應付任何情娼波瀾,讓情緒成為你最佳的成長伙伴!

回顧此主題上篇

認識情緒後飛速成長?|每個人都心裡有傷|不完美但夠好的父母

進修諮商師之後,我經歷著飛速成長,全因為認識了情緒、學會了很多看待人生與人類的新角度、明白了家庭於人的意義及影響。「為何需要在情緒裡找答案?」「到底怎樣才算是創傷?每個人都是受傷的人?」「為何要當夠好的父母,但不是完美的父母?」
跟你分享這些我學到的體會,希望你也能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成長成更自由的生命。

閱讀更多 »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