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人生4千個禮拜》生命有限,所以我們更會為錯過而喜悅。我們從來就不擁有時間。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89

邀請你想像一個情景,還有感受一下在這種情景下會有怎樣的感覺。

 

你受僱於一個執著於追求價值最大化的老闆。他認為,他花了錢請你來工作的8個小時,就要你在這段期間產生愈多產值愈好。

 

你隨時都感受到一股冷冽的視線死死盯著你。當你打完一份文件,正打算鬆口氣、喝口水,就聽到老闆叫你去影印文件。印完了,老闆一刻都不肯放過你,指派你出去買物資。你以為在採買路上可以至少自由一點,結果你發現你錯了。你的電話掛了監控,你一放慢腳步,老闆就催你提高步速。

 

你以為只有這樣嗎?老闆似乎突然想起你在走路期間其實是沒事做的,於是直接跟你在電話上開起會來,要你到目的地前想出三個未來規劃。你到採買的地點了,老闆掛電話前還不忘提醒你,付錢後記得馬上打給他,他要在你回程路上跟你討論業績目標。

 

你在這樣子的情景裡,感覺怎麼樣呢?壓力很大?覺得很荒謬?認為太不合理了?

 

這些感覺都請你記著。等一下的文章裡,我會再告訴你這段想像的意義。

 

上星期是我的確診康復期,在生病跟恢復的那段期間,我幾乎無法工作。不知道是腦霧還是只是生病而精神不集中,所有要動腦的事情都無法應付。

 

一開始生病的幾天,覺得反正甚麼都做不了,還很認命地休息。但是到了第四、第五天,我發現自己急了。我開始覺得「呀如果我還是這樣下去怎麼辦?我甚麼都沒做欸!怎麼辦怎麼辦!我會不會浪費太多時間了?」

 

老實回答我,你是不是也曾經有一樣的感受呢?如果有的話,可以留言告訴我。

 

但其實說真的,邏輯好的人就會發現這樣的擔心非常荒謬了。你的實況就是因為沒辦法做事嘛!不管你擔不擔心浪費時間,沒法做事就是現實,任何想逼自己做些甚麼的衝動都是沒幫助的。接受現實其實是現在唯一可以做的事。

 

但總之呢,我就在這種心情裡掙扎了一番後,認命放棄生產力。同時想起,呀不然來看看書好了。然後想起了今天想跟你聊的這本書《人生4千個禮拜》,它剛好非常非常呼應的當下的感受。甚麼時候讀書最有用呢?就是你深切感受到你有需要的時候。這本書,我之前一直記在心裡的書單上,卻不曾開始讀過。這次也算是遇到個絕佳的時機了。

 

《人生4千個禮拜》是人生的長度

《人生4千個禮拜》,作者是奧利佛.柏克曼。書名指的,是假設我們活到人類的平均壽命八十歲,那麼我們人生的時間就有4千個禮拜。

作者認為,4千個禮拜短暫到令人髮指,小器到不給面子,所以我們更要真正好好地把握我們活著的珍貴時刻。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跟一般的時間管理書套路如出一轍。

 

的確,這本書也是寫給生產力狂以及時間管理控看的,但這本書也有點特別。我讀完這本書以後想像,生產力狂讀這本書可能會出現兩種反應。一種是會覺得「哇!真的是當頭棒喝!原來我一直追求那麼多更有效率的方法,從一開始就是搞錯了時間管理的本質!難怪會愈管理愈累!」另一種則是會覺得這本書有夠沒用的,也沒講甚麼具體可實行的時間管理工具,只是在繞一些抽象的思考再加一些對生命的感嘆。

 

為甚麼我這麼說呢?我來講一下我是怎麼看這本書的。

 

它的確是一本在講時間管理的書,但它不是一本工具書,甚至,我是把它當成哲學書在看。它提及實際應用的方式主要只有集中在最後一篇附錄的地方(沒錯,是附錄,不是正文),而正文裡稍稍提及應用相關的非常隱晦。這樣聽起來很奇怪。但如果你真的有掌握作者想傳達的中心思想的話,你就會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寫。

 

如果,你是想找幫你提高生產力跟時間管理技巧的資訊,這本書不適合你。如果,你準備好要正面挑戰你一直以來對時間管理的看法與追求,那麼你可以試著跟這本書對話

 

我說對話,是因為我不建議你將任何一本書當作標準答案來讀。任何的作品都出自於一個人類之手,他有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個性、觀點,他不會有標準答案,他的答案也不會是你的。所以,你喜不喜歡他、認不認同他,可能不是重點。重點在你跟他對話的過程裡,又長出了更豐富的視野,重塑你自己版本的哲學。

 

而這本書對我來說,是非常好的對話夥伴。

 

現在我會來講講這本書的核心思想,然後我會再分享對我來說深刻的重點以及我個人的理解。

 

你在追求時間管理,還是在壓榨自己?

簡單來說,這本書嘗試揭露我們對時間扭曲的思想以及錯誤的期待。現在主流對時間的看法是,時間是一種資源,是我們需要也可以去管理的,並且我們用它作為工具來極大化地發揮甚至是壓榨出最多的價值。

 

沒錯,情況就像是節目開頭的那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變態老闆一樣。我們研究幾千萬種生產力及時間管理工具,背後的目的就是確保自己能完成更多目標、產生更大的成就、把清單事項全部劃掉並確保我們可以寫上更長的清單。稍有鬆懈,所謂地「浪費掉」一點時間就覺得罪大滔天、無比焦慮,那個老闆馬上會指著你的頭更盡情地催促與壓榨,而那個變態老闆其實是你自己

 

聽到這裡,你的心裡冒出了怎樣的感覺?你的心在說些甚麼話?

 

忙碌是一種完美的逃避

作者認為,我們會一直忙碌,然後告訴自己正在努力解決忙碌,卻又更深陷忙碌,是因為我們正在仰賴這份忙碌來逃避生命的真相。我們在逃避的是甚麼呢?我認為作者提出了至少四件人類逃避的事。

 

一)人生短暫到錯過大部份的事情是必然的,而錯過及割捨令我們痛苦不堪。

二)接受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達成所有想做的事、也不可能符合所有完美的標準,本身就是令人難受的。

三)要誠實思考人生中不同事情的重要性,這是個沈重到令人想逃的問題。

四)我們得承認,我們從來就不擁有時間,時間也從來不能被控制。這種失控感令人恐慌。

 

不想接受現實,我們情願活在謊言裡,騙自己「我有能力實現很多很多事!只要我再找更多更快的方法,就可以獲得所有我想要的,而且不用作任何妥協!」以及「只要有一天我得到了ABCDE,就會鬆一口氣,盡情享受。」然而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我們讓自己忙碌,好從這些殘酷的現實裡分心。然而你一心一意地應用一切時間管理術以及愈來愈有效幫你節省時間的科技,你省出來的時間真的讓你停下來好好生活了嗎?你會發現其實沒有,因為你作為那個貪得無厭的老闆,把多出來的時間又拿去生產更多產值。問題的本質根本不在於你很忙,而是你始終下意識地選擇用忙碌來逃避承認人的有限。

 

酗酒、濫藥、暴食…這些都會有人告訴你不要做了、傷身體。 然而「忙碌」作為逃避的手段,卻會被眾人讚揚肯定,說你「好棒棒、好努力、好積極、好出色!」 再也沒有比「忙碌」更合法的癮了。

 

作者一再地提醒我們要「接受現實」,接受我們必須取捨,我們才能夠真正地自由、真正地活著。

 

這裡分享書裡的一段給你聽「由於你不得不作出困難的抉擇,重點就是學著以清醒的腦袋決定要專心做哪些事,哪些則不去管,而不是預設全都要做。」

時間的本質,就是活著,不是一種工具

時間的本質不是我們能掌控及利用的工具。我們本身就活在時間裡。

 

我還記得我讀到作者對時間的一段描述,一開始我不理解,後來卻覺得無比貼切。

 

作者說,時間的本質就是人的存在,以前人類的生活就是照生活本身的規律活著,沒必要被安排在一條抽象的時間軸上,更不需要急著抵達某個預設的完成時刻。直到時間被解釋成一種可以被測量的抽象單位,時間反而變得跟生活脫鉤,我們也開始以為未來的時間是我們可以運用的工具。

 

而其實我們真正擁有及可以控制的,只有每一個當下身處的那一刻而已。

 

當時我讀到作者描述時間的單位是抽象的概念,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怎麼會?不就是因為時間本身抽象到難以解釋,所以人類才發明出時分秒這種具體的數字來測量嗎?能測量的事才是具體的呀!」

 

但後來,我理解了為甚麼用時分秒測量的時間才是抽象的,生活才是具體的。生活、存在、人生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發生的時長與時機, 該收成作物時就收成、一棵樹就是需要花很多年才長成大樹、嬰兒餓了就是會馬上哭著要父母餵奶…這一切都不受控,但其實本質就是不需要去控制。我們不會為了效率,急著一次餵嬰兒三餐的份量,好省下我們接下來幾次的功夫。

 

我們開始活在虛浮於生活之上的時間軸,才開始將生活活動塞進一個又一個時間單位的箱子裡,生活不再只是為了生活本身,而是為了完成生活的活動。

 

聽起來不詭異嗎?當我們的生命本質就是活著,活著是無法也不需要「被完成」的,但我們的注意力卻只放在了一個又一個的「完成」身上,我們就不在活在具體的生活裡了。

 

本質上來說,這樣的時刻裡我們又算不算是活著?

 

Fear-Of-Missing-Out (FOMO),錯失恐懼

你一定聽過FOMO這個現代人流行的通病。FOMO,Fear-Of-Missing-Out,錯失恐懼。我們恐懼錯過資訊、錯過機會、錯過某些人生體驗…為了減少錯過,我們才會緊捏著時間的頸項,用力到我們滿臉通紅、青筋暴現。因為我們甚麼都不想錯過。

 

作者他卻說到了一個相反的詞—JOMO,Joy-Of-Missing-Out,錯失的喜悅。聽起來很有病是嗎?為什麼錯過了還會喜悅?

 

Joy-Of-Missing-Out,為錯過而喜悅

人生的真相就是人生短暫到我們注定錯過絕大部份的體驗,不管你接不接受,這都是命中注定的。

 

然而,當你接受了這個現實,你在每一個當下決定去做的,都會是最有價值的那件事。你為了選擇當下的那一樣,都等同於放棄了無限個其他的可能性,而那件事就因為你的選擇和取捨而有了意義。

 

作者講了婚姻的例子,當你跟特定對象進入婚姻,你知道等同於放棄世界上其他無數個可能的對象,而那些對象當中還可能有更適合你的。但你的伴侶對你來說就是當下決心選擇的那個,他對你來說就是意義非凡。

 

那份全心投入,也就產生了Joy-Of-Missing-Out,錯失的喜悅。

脫離「時間工具論」的方法

一旦我們把時間看成要產生最大產能的工具,我們就會花時間在斤斤計較這些計算上,那個當下就是活在抽象的時間軸上,而不是活在生活裡了。那要如何幫我們的心智脫離這套「時間工具論」呢?這裡我分享其中兩個作者分享的建議。

 

一)進行「無終點活動」

「無終點活動」是指沒有目的、也沒有終點的活動,它的價值並不來自於目的及完成的目標。從事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活動本身。

 

你也不用問自己是否擅長或有沒有愈來愈擅長,因為不管擅不擅長,你就是想做、就是喜歡做。

 

例如,散步是為了過程的樂趣而不是完成,休息就是為了休息、不是為了讓你活得更有產能,看書就是為了享受對話、而不是為了一定要產出些甚麼。

 

在這裡可以跟你分享,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嘗試把自己置於這種心態裡面。讀書的過程,當我想到好多有趣的事,我會出現「呀~好想做成內容跟你分享!」這樣的想法。這件事的本質是因為很有趣、所以我想分享。

 

同時,有時候讀著讀著,我的目的論又會跑出來說:「你說要分享,所以來想想這段你怎麼解釋比較好?」這時候,如果我覺察到了我變成了在為創作內容而讀,我就會馬上修正回來,告訴自己我閱讀的本質就只是為了跟這部作品對話而已。這個時候,我閱讀的樂趣才不會被抹殺,而且我可以暢遊於無限範圍的思考中,而不是急於把自己的眼光限縮在有利產出內容的概念上。

 

然而,這樣選擇的結果,有讓我所謂的「產能」變低嗎?沒有。我依然是做了這一集內容跟你分享,而且我可以更真心享受在這個閱讀及分享的過程,我賺到的可比用目的論出發時的還要豐富呢!而你聽到的內容也變得更立體、更有層次。

 

二)事情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

我讀這本書,不是為了完成閱讀這本書,而是為了享受對話過程。所以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容許自己像在享受一趟思想的旅行,走走停停,我不需要去計較我理應在甚麼時候把它讀完。

 

讀到有抓到我注意力的、或是令我疑惑的內容,我就停在那裡思考,在心裡跟自己原本的信念去踫撞及融合。甚至,當我認為內容需要跟我真實的人生去互動的話,我就把書先合起來,先去生活。然後我體會到在生活中某些瞬間,書本裡在說的話穩穩地在活生生的人生中著陸。而我很喜歡這種立體生動的閱讀體驗,像是2D的文字變成了裸眼4D的呈現。

 

雖然說,忙碌會讓人上癮,但這種Take the time it needs to take 的樂趣,也會讓人回味無窮。它會讓你想起很多事情的純粹,讓你可以很明確地說出你正在活著。活著的滋味本來就美好,本來就值得慶祝。我很推薦你還給自己更多這樣的體驗,讓自己愈來愈被吸引活出這種腳踏實地的人生。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跟不少讀者一樣,說這本書講的聽起來不切實際。我們的確是活在一個事事用時間單位衡量的世界、生活有各種期望投射在你身上,那麼要如何在時間上放過自己呢?

 

這本書說的到底可行嗎?

回到作者說的本質,並不是說因為時間如此珍貴,所以我們要從外在的期望中想盡辦法奪回自主權、決定時間要怎麼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用。而是,要放棄掌控時間的念頭,當有你愛的人邀請你花時間陪他、當你早上起床準備出門工作養家、當你的上司安排一個企劃給你負責、當你家的嬰兒哭著討抱,只要你在任何當下明確地知道你選擇回應那件事而放棄其他可能性的價值,你就不會覺得你的人生是被安排、是失控的。因為放棄控制時間後,你反而看懂了很多的當下是你自主的選擇

 

作者也有強調,他意思不是叫我們不要規劃未來,只是順著事情的發生而活。而是我們在規劃的同時也接受未來不按照我們想像發生的現實,放下控制,然後在每個當下做最有價值的回應。

 

這本書談的雖然是時間,但對我來說,它讓我思考最多的是「本質」這件事。時間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我每個人生選擇的本質…現在決定要做些甚麼、怎麼做,我都會回到本質去思考。這樣我更能具體地活在當下活著的目的,而不是飄浮在時間軸上、飄浮在那段時間假設需要達成的績效。

 

如果你覺得你也想透過這本書跟你自己的時間觀、人生觀對話一下,你可以到這裡購買這本書的電子書

跨進新的一年,與自己來一場對話

另外,說到時間,我們現在來到2022年的年末了。通常到了年末,很多人就會做個年度回顧以及明年展望規劃。

 

很多人說到回顧跟展望,就會想到是要很透徹地思考跟很具體地制定策略。這也很好,也是需要的。不過,同時我也發現大家常常忽略掉內心及感受層面的連結,於是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停留在腦袋上抽象的「應該」與期望上,只是憑腦袋想「我應該要建立運動習慣」、「我應該要多上課進修」、「我應該要擴展人脈幫助升遷」等等。

 

然而,你活了這麼多年也大概隱約知道,頭腦上的應該很多時候跟心裡真正的需求之間存在很大距離跟誤會。你是活在你虛浮的想像裡呢,還是跟你內在深深連結的實相裡呢?這個概念跟我剛才提到的,是具體還是抽象地活在生活裡,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感受,才是帶你連結你真實內在狀態、具體活在生活裡的橋樑。那些頭腦上策略性的回顧跟展望,市面上已經有非常多資源了。所以我呢,想給你不一樣的。

 

我製作了一個限時開放的免費資源,我會用聲音引導你跟自己在年末年初的時刻進行一場內在對話,用你的心去回顧過去一年你走過的路上有哪些感動、成長、克服過的難關、值得給自己的安慰和肯定,也會帶你用心去感應你對未來的期待跟想像。把心裡的風景看清晰了,就能做好貼切的人生定位。

 

這時候再配合一些頭腦上的策略的資源,你就能完成心腦一致的回顧及規劃。接下來這一句話非常重要。這是一套限時開放的資源,只有從現在直到2023年1月15日期間可以閱覽,之後就會下架了。所以敬請把握這大約三個星期的時間進行一場自我對話喔!記得到這裡報名這套免費資源喔!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