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4
一個平行故事
憂鬱症康復者 與 陪伴者
兩條故事線 兩種心情
今天跟你分享一對好朋友的故事,聽聽她們經歷了甚麼和怎麼看彼此之間的關係。
希望透過故事,跟你探討一下助人者與受助者可能有的心態和感受,一起思考有關同情和同等的課題。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故事喔~
嘉嘉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嘉嘉,是巧瑩的好朋友、好姊妹。
巧瑩是一個憂鬱症患者。我認識巧瑩應該有6、7年的時間了。我是在國二的時候認識她的,一直到高中、甚至到大學,我們都是同校同學。上大學後,因為我們參加了同一個社團,所以到現在我們還是有很多一起相處的時間。
剛認識她的時候,她坐在我的隔壁桌,她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很開朗、很認真上課的女生。那時候我跟她還不熟。
直到有一天,我注意到她心情不太好、眼睛紅紅腫腫的,我問了她一句:「你還好嗎?」那一刻,她竟然就突然哭了,跟我說她的狗多多昨天因為吞嚥問題的意外突然過世了。
那一件事,是我們成為好朋友的開始,但是也是她掉進深淵的第一步。
多多的去世,讓她心很痛。在她最痛苦的時候,我陪在她身邊、安慰她、聽她哭。但是整整一年,她都一直放不下,也不曾變回那個開朗的她。
一開始,她會一直說著有多想念多多,但是後來她甚至開始告訴我:她覺得好累、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一天會變好、她覺得就算消失也無所謂、她覺得自己很沒用……
有一次,她跟我說,她有一天站在馬路前,有一刻想過直接跑到車子前面。聽到的時候,我真的當場腦袋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應該說些甚麼。我只知道,我也很害怕,我想讓她知道不必傷害自己,但我怕我說錯話會影響到她,又怕我不說話會讓她以為我不想回應她。
結果,我真的一個字都沒有說出口,只是很笨拙地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一直拍拍她。
後來,我建議她去跟學校社工師聊聊。幸好她願意聽我的建議,社工師也安排她去身心科見醫生。就是那時候,她被診斷患上了憂鬱症。後來的幾年,她透過社工師、身心科醫師還有藥物治療的幫助,終於慢慢地變好了。
只是,我真的很擔心她會因為甚麼打擊又再次出狀況、甚至憂鬱症復發。所以,我跟自己說,我要好好的陪她。
這幾年間,只要注意到她有甚麼不開心的情緒,我都會問她發生甚麼事、陪她聊天、想辦法讓她快點開心起來。但是人生當然沒有那麼順利,中間也發生了好幾次對她來說很沉重的事情,像是失戀、因為選科問題跟父母大吵架、跟朋友因為一些誤會而絕交等等。
遇到這些大事,她通常都會消沈幾個月,幸好她最後都挺過去了。
我們幾乎甚麼都聊,但是關於多多的事,我再也沒提起過。
我很心疼巧瑩。她明明是個那麼善良又認真生活的人,卻因為一次的打擊而患了憂鬱症。我覺得世界對她很不公平。
我知道她再也沒辦法回到原來的她,我只希望可以盡力去支持她在之後的日子平靜地渡過、不要再掉到深淵裡了。
畢竟,我很清楚,她上次費了很大的勁、花了很長時間才重新站起來。那個過程,太難、太痛了。
巧瑩的故事
嗨,我是巧瑩。我是一個憂鬱症的康復者。我曾經經歷過一段很黑暗、很黑暗的日子。
從小陪我長大的多多去世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會沒有原因地就哭,有時候又會有種明明想哭、但連哭都覺得累的感覺。我覺得做甚麼事情都很沒有意思,好像過一天就算一天。所以我有想過,既然明天又會跟今天一樣累,那再多過一天也沒有意義。嗯,對,我有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能熬過那段時間,說起來真的要感謝嘉嘉。她沒有放棄過我,還建議我去找社工師幫忙,我才知道自己原來已經患上憂鬱症。
我真的真的,很感謝她。回想起當初我跟她提到想結束生命的事情,她那個時候一定嚇壞了吧。我記得她那種又怕又不知所措的表情,我以為她會走開,但是她沒有。
在我整個康復的過程直到現在,她都很照顧我的感受,在我需要有人支持和傾聽的時候,她都會在。
我覺得她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朋友,但這種關係我卻覺得有種奇怪的狀態。應該說,她真的很關心我,同時也對我非常地小心翼翼。
我記得在我失戀和跟父母吵架的那些時候,她都會特別問我要不要提早回去身心科覆診。就算是平常我因為一些事而不開心,她都會很快的注意到和問我狀況。
她似乎覺得我很脆弱和不堪一擊。我很信任她,真的。但是偶爾我也會擔心在她面前表現出不開心的樣子,她的過份敏感有時候也會造成一些壓力。我真的懂,我狀況最差的時候可能真的嚇到她了。
但老實說,我覺得自己其實真的沒有那麼脆弱,我只不過跟其他人一樣,遇到事情也會不開心和需要時間去消化而已。
其實我感受得到,她因為我的憂鬱症,對待我的方式跟對待其他人是不一樣的。
她會刻意迴避關於多多的話題,她可能不知道,我其實瞄到了當大學同學提起自己的寵物的時候,她用手肘輕輕地踫了那位同學一下。她大概是擔心我會想起多多吧。
我跟嘉嘉關係很好,但是其實又很單向。她很願意聽我訴苦,但她有煩惱的時候卻大多是跟其他朋友說,而不是跟我講。嗯……我猜是因為她覺得我情緒的承受力比較低吧……但是,我真的也想跟她的其他朋友一樣,能支持和聆聽她呀!我覺得我其實也做得到……
我很感謝嘉嘉的照顧,但我希望她給我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等的信任和信心。我希望她能相信,有很多事別人做得到,我也做得到。
不知道看完故事後,有甚麼觸動了你呢?
同情也是種標籤
我們都知道,如果是因為某些人的某些需要而看不起對方,覺得對方是比自己低一等的,這種態度真的非常不可取,這叫歧視。我猜大部份人都已經做得到去避免犯這種錯誤了。
但我覺得,我們可能也要注意,有時候我們出於好意,卻還是很可能給別人貼了標籤,形成一種由上而下的態度。那種狀況對對方來說也不太理想。
像是故事中的巧瑩就經歷到了一種她的能力不被信任的感受、連表現自己的情緒也有額外的壓力、也被剝奪了她可以去付出和建立平等關係的機會。
我想這也是同情跟同理的差別。同情是一種由上而下、強者對弱者的眼光:我覺得你很有需要,我比你更知道你需要甚麼,所以我擅自決定了要給你甚麼。
但我覺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會有需要被體諒和照顧的狀態。假設有一天你腳扭到了,你會需要別人體諒你沒辦法走太多路,有人幫你開門或拎東西你會很感激,希望有人能聽你訴苦說你生活有多不方便。但你不會希望別人看你是用同情的眼光,覺得你扭到腳就跟他們不一樣吧?
我覺得就算是一些長期的狀況,像是情緒相關的疾病、肢體障礙、聽障視障等等的,其實也是同樣的狀況。踫上這些狀況的人也是在生活裡有一些不便和需要被體諒的地方,只是他們的狀況會比較長期持續下去而已。並沒有因為他們的病歷上多了幾個字,就要需要被格外地同情。
他或許沒有想要被同情
我忘了在哪一部訪問影片裡看過,受訪者是一位因為截肢而失去一隻腳的人,他說了一句話:「我很少踫到一些因為我的腳而對我不禮貌的人,但卻常常感受到同情的目光。我想跟他們說,真的不必這樣。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沒有要活得那麼可憐。」
我很深刻地記得,我進修心理諮商的時候,老師千叮萬囑我們千萬不要跟來諮商的人說覺得他們很可憐或很慘。那是一種同情而不是同理,而且可能更加強了對方認同自己受害者的角色,反而阻礙他重新找回幫助自己的自信心、責任和意願。
希望透過這次分享,讓大家多個角度去思考一下自己提供幫助時的眼光和心態。我們一起建構一個更溫暖和平等的世界吧!
~本週微步調任務~
思考一下,嘉嘉和巧瑩的故事給了你甚麼啟發?對於助人心態,你有甚麼觀點呢?快點來找我討論吧!!!
It’s your turn!動起來~
- 留言:你怎麼看助人者與受助者的關係?
- 延伸文章閱讀:點此前往《聆聽他人也需要勇氣?》
- 最後,你的鼓勵非常重要。在文章結尾點擊五下[拍手],能讓我的創作變成實際回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