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有一群失家孩子在尋找親愛的家~失家兒的故事

目錄

想聽這篇的聲音版嗎?快來這裡聽Podcast!

Ep. 24

[國語版]
[廣東話版]

《尋找親愛的家》公益影音計劃

用影音作品說失家兒的故事給你聽!

~此為節目訪談的內容整理,推薦你直接收聽國語版Podcast的完整版訪談~

 

如果你跟我一樣,從小是在一個完整的原生家庭下長大,或許你也不曾想像過自己假如是在一個沒有家的環境下成長,現在的你會是甚麼樣子。

 

然而,原來有一個家其實並不是我們體會到的必然。

 

在社會上其實就有一群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沒辦法在家的保護下長大。大部份視為理所當然的,失家兒們卻在小小年紀就要踏上尋找的路,重新去找到一個家。

 

今天的節目形式很特別,我第一次邀請來賓上來進行訪談。今天的來賓是一個叫新故事運動的公益影音團隊,想用貼近人心的影音作品跟大眾說一些社會議題。

 

而最近他們在進行《尋找親愛的家》的計劃,就是想讓大家看見失家兒們的需要。今天我們就來跟他們一起關心這些孩子吧!

 

《新故事運動》團隊想為社會做的事

《新故事運動》是由深受報導者啟發、希望長期為弱勢發聲的江幸蓉、黃裕庭、陳俊呈三人,成立的公益影音團隊。

 

團隊們看見,過去很多公益團體用傳統的方式拍了很多用心的公益影音作品,流量卻不高。

 

新故事運動發現了公益影音目前的痛點,大家可能還是比較喜歡具娛樂性質的作品。所以團隊決定透過他們擅長的影音,以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把社會議題帶進大眾的心中

 

而我非常欣賞新故事運動的切入方式。

 

過往我了解社會議題都是從紀錄片或時事去認識,也體會到單從頭腦上及資訊上去了解一些社會議題現況,有時候並不足以讓大眾有積極的回應和參與。

 

而新故事運動卻能以比較感性及平易近人的方式去傳達議題,相信會更容易打動人心,帶動大眾以心體會弱勢族群的需要並採取行動支持。

 

《尋找親愛的家》—為失家兒發聲的公益影音計劃

團隊將製作3支劇情短片和7首歌曲,為沒有家回的孩子發聲。

 

團隊提到,每個人習慣接收資訊的方式都不太一樣,所以他們想透過不同的管道讓失家兒被看見。

 

因此,7首音樂作品預計八月將於數位音樂平台(如Spotify, KKBOX)上架。而劇情短片則預計於九月下旬會在一些傳統電視台上播放,之後也會上傳到不同的網路影音平台

這是新故事運動成立以來的第一個計劃,當初團隊為甚麼會先選擇推廣失家兒的議題呢?

在初期時,團隊透過網路搜尋和跟社工朋友們聊天,了解社會上有哪些需要被看見的族群。

 

會選擇先幫失家兒們發聲,是因為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這類的孩子存在,但大家卻很少意識到其實他們很需要幫助、也非常缺乏社會資源。

 

有很多很多孩子都在沒有家的環境下長大,而在這個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往往不知道未來可以往哪去。

 

團隊也因此很想要趕快幫這些孩子得到資源,希望社會不管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可以支持他們。

 

為甚麼孩子會成為失家兒?

團隊聯系了不同的基金會,跟創辦人、工作者和社工等作了多次的訪談,從服務者的層面了解失家兒們在收養、寄養及自立方面的需要和狀況。團隊也有跟一些收養和寄養家庭父母聊他們的想法。

 

過程中,團隊發現孩子會成為失家兒是因為原生家庭發生了一些狀況,例如父母意外雙亡、酗酒、家暴、犯罪入獄,或因為精神疾病而無法給孩子很好的照顧。

 

可惜孩子們可能還小,面對最親近的家庭出狀況,往往還沒有能力去應付和面對,會非常無助。在情感上和生活上,孩子也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和面對這些風暴。 

 

失家少年也需要支持

幸蓉分享到她有一次跟CCSA(社團法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創辦人聊天時,聽到了失家少年的困境。

 

講到失家兒,很多人聯想到的會是一些年紀非常小的小孩。而可能一些15歲以上的失家少年,社會會期望他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自主、判斷和為自己負責。

 

然而,這些孩子在沒有足夠家庭資源的情況下,其實很難靠自己就讀一間好大學或找到一份好工作去養好自己。

 

法規規定,失家少年一到18歲就要離開安置機構正式自立,也沒有原生家庭可以回。

 

有個孩子在離開安置機構後,沒有地方可以去,於是就睡在大安森林公園裡,只能喝洗手台的水。CCSA在知道這個狀況後,就把他接回去照顧,才因此開始把服務延伸到二十幾歲的孩子,協助孩子上大學和適應社會的生活。

 

而我則認為,其實對很多人來說,家庭往往是我們最先學到跟人的關係、價值觀和如何回應這個世界的地方。也正因為孩子缺乏了家庭的環境,所以我們更應該理解和體諒他們未必能如大家期待的長出很好的能力去應付需要。

 

團員成員在聽了這麼多失家兒的故事後,對家的定義有甚麼體會?

幸蓉:我覺得家其實就是要有家人在的,是可以提供歸屬感還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地點,是可以提供孩子安全感的家人。 其實我們三個都滿喜歡像《晨曦將至》和《小偷家族》這樣的電影。家人不一定是有血緣關係,只要彼此願意認定彼此為家人、一起共組一個家,彼此付出愛、給安全感,這樣其實也算是很好的一個家。

裕庭:我覺得家其實就是一個可以讓你覺得放鬆放下心防的地方,因為在面對外面的社會、外面的環境的時候,會需要把自己武裝起來,所以可能會有很多的武裝、很多的刺。但是在家你就是可以放下心防、妳可以信任裡面的成員,然後你真的可以感到放鬆的地方。

俊呈:我覺得家感覺最不一樣的,是因為身份的關係吧。因為在外面可能朋友久了沒聯絡關係還是多少還是會變的不太一樣。但是家人雖然是因為血緣的關係生出來的,但是有家的感覺是因為不管怎麼樣,彼此之間其實都是會毫無條件地去幫忙、去付出。像爸媽會無條件地去幫助自己的小孩一樣,是那樣信任和愛的一些關係。

對於團隊提到,家人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而是一種彼此付出的決定,就讓我看見:

失家兒雖然原生家庭有一些狀況,但他們其實有希望去建構一些新的家庭關係,讓他們可以有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去成長和被支持。

 

那不知道對讀者你來說,家的定義是甚麼呢?

 

《尋找親愛的家》的嘖嘖募資計劃

募資計劃已經上線啦!可以到這裡去了解詳情和贊助!>>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home-sweet-home

 

我可以在哪裡了解更多失家兒的故事和作品的最新資訊呢?

馬上追蹤《新故事運動》的粉絲專頁!

Facebook

Instagram

第二部訪談在這裡:《「孩子別怕!無關血緣,我愛你」—失家兒重遇愛》

之後我們還會跟《新故事運動》有第三次訪談合作!敬請期待~

《尋找親愛的家》公益影音計劃

用影音作品說失家兒的故事給你聽!

It’s your turn!動起來~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