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從小處累積出大改變嗎?

訂閱靈感電子週報,讓我每週陪你回顧一週以來累積的成長靈感,儲蓄開始新一週的心靈能量吧!^^

    隨時可以取消訂閱本網站的電郵發放喔~

    「我可以成為我的家嗎?」—失家少年的自立希望

    《尋找親愛的家》公益影音計劃

    用影音作品說失家兒的故事給你聽!

    ~此為節目訪談的內容整理,推薦你直接收聽國語版Podcast的完整版訪談~

     

    前情提要

    這是跟《新故事運動》團隊訪談的第三集。

     

    在第二集時,新故事運動跟我們分享了失家孩子在寄養及收出養的機制上的遭遇。

     

    當孩子需要被短期安置,寄養家庭能夠給孩子一個暫時的家。然而,寄養家庭的數量嚴重不足,因此很多孩子其實只能在安置機構中被照顧。寄養父母在完成任務要面對跟孩子經歷離別的時候,也需要面對很多的不捨和掙扎。

     

    而收養的機制,則是讓孩子找到新的父母,組成一個新的家庭。孩子遇到的困難是,當有收養父母在三個月的觀察期內選擇退養,等於是讓孩子二度經歷被拋棄的傷害。所以社福機構及社工往往需要在收養父母的配對及教育上下很多功夫,避免退養的發生。

     

    有些收養家庭也會希望收養回來的孩子是年紀比較少小的、或是原生家庭背景比較簡單的。因此,當孩子是出身於相對複雜的家庭、或在愈大的年紀進入出養程序,就愈難找到願意收養的家庭。

     

    因此,很希望收養的父母如果願意,可以考慮支持這些同樣很需要找到一個家的、相對容易被忽略的孩子。

     

    想了解第一集內容,請前往:《有一群失家孩子在尋找親愛的家~失家兒的故事》

    想了解第二集內容,請前往:《「孩子別怕!無關血緣,我愛你」—失家兒重遇愛》

    《新故事運動》團隊想為社會做的事

    《新故事運動》是由深受報導者啟發、希望長期為弱勢發聲的江幸蓉、黃裕庭、陳俊呈三人,成立的公益影音團隊。

     

    團隊們看見,過去很多公益團體用傳統的方式拍了很多用心的公益影音作品,流量卻不高。

    新故事運動發現了公益影音目前的痛點,大家可能還是比較喜歡具娛樂性質的作品。所以團隊決定透過他們擅長的影音,以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把社會議題帶進大眾的心中

     

    而我非常欣賞新故事運動的切入方式。

     

    過往我了解社會議題都是從紀錄片或時事去認識,也體會到單從頭腦上及資訊上去了解一些社會議題現況,有時候並不足以讓大眾有積極的回應和參與。

     

    而新故事運動卻能以比較感性及平易近人的方式去傳達議題,相信會更容易打動人心,帶動大眾以心體會弱勢族群的需要並採取行動支持。

     

    《尋找親愛的家》—為失家兒發聲的公益影音計劃

    團隊將製作3支劇情短片和7首歌曲,為沒有家回的孩子發聲。

     

    團隊提到,每個人習慣接收資訊的方式都不太一樣,所以他們想透過不同的管道讓失家兒被看見。

     

    因此,7首音樂作品將於數位音樂平台(如Spotify, KKBOX)上架。而劇情短片則會在一些傳統電視台上播放,之後也會上傳到不同的網路影音平台

    本集導言

    在失家兒少重新找一個家的路上,可能會經歷的狀態可能是:收養、寄養和自立。在不同處境的孩子會面對的挑戰和需要的支援都很不一樣。

     

    這一集,新故事運動將帶我們關心失家少年的自立挑戰。他們也會跟我們分享在企劃及推動失家兒議題時的一些觸動與啟發。我們就一起來期待新故事運動的分享吧!

     

    失家兒自立是甚麼意思呢?

    自立少年是指年滿15歲,即將離開安置機構自立、需要靠一己之力在社會上生存的失家少年。

     

    是否進入自立階段,並不取決於少年本身是否已準備好所需的技能及心態,而是因為年紀到了,他們就必須進入生活、心態與經濟獨立的狀態。

     

    因此,安置機構及社工需要在少年到達這個年齡門檻前,盡量幫助他們超前部署,少年才不至於在自立時感到無助。

     

    有社福機構提供自立宿舍的服務,概念有點像大學宿舍,給予少年一定的自由度以學習自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而一些已經進入自立階段的少年,基於他們過往的經歷,他們可能不太會主動尋求自立服務及社工的協助。而一些會來尋求支援的自立少年,需要的支援可能都不太一樣,可能包括了:經濟、住宿、找工作及感情問題等的需求。

     

    除了這些很實際的生存需求外,他們也需要有人支持他們培養出合適的心理狀態,準備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及為自己建組一個家。

     

    在法規上,自立服務只有支援到18歲。然而,這些少年需要支援的狀態可能遠超於這個年齡界線,因此有機構像是社團法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也因此拉大協助的年齡層,像是一些二十幾歲希望上大學讀書的孩子,他們也會提供支持。

     

    不過,有在提供成年以上支援的服務還是少之又少。對於這些需要更長時間去修復成長背景影響的少年來說,心理層面及社會適應的挑戰還是非常的大,資源也很缺乏。

     

    在實際做田野調查、走進失家兒服務最前線去了解時,新故事運動團隊有甚麼新的啟發呢?

    計劃發起人幸蓉分享,一開始他們是以孩子的困境為主。

     

    不過,到後來,她對於社工的工作環境也感到非常深刻。目前社工數量非常缺乏,每位社工身上揹的個案數量很龐大。而工作過程中,社工需要跟個案建立很多個別和深入的關係,因此情感上常常也會受影響。

     

    假設一個社工,他正在跟進的孩子被二度拋棄了。這位社工有可能會質疑自己是否做錯決定、看錯家庭、害孩子造成了一輩子的陰影。

     

    看到社工的心理壓力如此巨大,幸蓉很希望他們的計劃除了能為失定兒發聲之外,也能爭取更多社工及寄養家庭的資源、收養家庭的支持,還有鼓勵一些原生家庭更努力恢復功能將自己的孩子接回來照顧。

     

    而裕庭也分享,他們曾訪問到一位在做少年工作的社工,那位社工的熱情和發亮的眼神讓他非常深刻。

     

    那位社工提到,少年正處於建立自我價值的階段,因此要取得少年的信任是很困難的。但在達成取得信任的這個進展和突破後,一個原本走歪的青年,或許由社工輕輕拉他一把、點亮他心中的一點小火苗,就能一下子回到正軌。這個分享讓裕庭感到非常感動。

     

    裕庭跟我們介紹,他們製作的其中一支短片《花火灰》就是在講述一個想靠自己力量在社會上生存的失家少年,他是如何面對各種可能令他走歪的誘惑、找到自己的生存價值、找到自己想待的地方和如何照顧所愛的人。

     

    新故事運動的團隊進行企劃至今也已經超過半年了,過程中他們有甚麼感想呢?

    計劃發起人幸蓉分享,當做了大量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後,一開始真的很想趕快讓失家兒被更多人看見。因此,當初在企劃時都想得很美好,想要辦展覽、跟插畫家合作等等很多的計劃。然後實際籌備起來,發現執行所需的費用都比想像的高。單是製作影像和音樂已經需要龐大的資金,短期內很難再投入資源舉辦展覽了。

     

    因此團隊最後決定調整計劃,先回歸到專注完成影音製作並在不同的平台上推廣。為了觸及更多的人,團隊也改為考慮舉辦一些線下表演,例如是以街頭表演的形式去不同地方推廣議題。

     

    Shaya在當初得知新故事運動這個計劃,就已經深深被他們推廣議題的熱心所感動。這幾集訪談錄下來,更是發現團隊們傾注極大的心力去走進失家兒實際的經歷,也因此能夠製作出以情感引起共鳴的感人作品。

     

    當我們從《尋找親愛的家》了解這個議題之後,我們作為普羅大眾可以做些甚麼去支持失家兒們呢?

    幸蓉建議更多有能力照顧孩子的家庭加入收養或寄養家庭的行列,能最直接地幫助這些孩子。家中資源不夠的,也可以小額捐款。

     

    同時,新故事運動將在他們的粉專公佈一些合法的機構名單,及製作一些圖文分享資訊。我們可以善用這些途徑去關注。

     

    除了追蹤新故事運動的FBIG,記得去《尋找親愛的家》的嘖嘖募資平台了解計劃及資助支持!

     

    在募資結束後,新故事運動將陸續把作品製作完成,並在不同的音樂平台如Spotify、KKBox發佈音樂作品,以及在電視節目及線上影音平台發佈劇情片。他們也計劃邀請一些名人協助推廣失家兒的故事。團隊選擇不同的資訊管道,務永觸及到最多層面的對象,讓最多人能看見這群失家孩子的處境。

     

    訪後感想

    完成了三集的訪談,我自己有些感想。

     

    世界上有需要被關心的人太多了,然而我也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讓世界變得更好的能力和選擇。

     

    會打動我們的議題或許不一樣,但我相信一定有專屬於你、讓你感動的議題存在

     

    如果你也成為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的人,我相信你也會像新故事運動的團隊、那些社福機構、社工、收養寄養家庭一樣,能吸引更多更多的人發光和散播希望。

     

    剛才在訪談裡,我們分享到你可以支持失家兒議題的不同方式,很希望你能找到你參與在其中的角色。

     

    ~本週微步調任務~

    我想邀請你發揮創意和愛心,發想一個你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方法,然後去做。我很期待你跟我分享你的影響力。

    《尋找親愛的家》的嘖嘖募資計劃

    募資計劃已經上線啦!可以到這裡去了解詳情和贊助!>>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home-sweet-home

     

    我可以在哪裡了解更多失家兒的故事和作品的最新資訊呢?

    馬上追蹤《新故事運動》的粉絲專頁!

    Facebook

    Instagram

    《尋找親愛的家》公益影音計劃

    用影音作品說失家兒的故事給你聽!

    It’s your turn!動起來~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Shaya
    從小到大,我都常被身邊的人形容為「想太多、情感太豐富、太認真」。雖然這些情感上的起起落落有時候真的滿累人的,但我卻同時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發現很多人心有趣又寶貴的東西。
    後來經過了心理諮商輔導碩士的進修和服務有身心需要人士的日子,我更深體會到真正領人走向豐盛生命的幾乎都必須從內心出發。
    於是,我開始了《Life Storying 微步調生活靈感》的內容分享,希望透過我的掙扎連結於你。
    讓我們一起從內心一步一步的累積改變、並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實踐成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每個人存在於人世間,都在寫著屬於他的一個人生故事

    每個人的書本厚度不一樣,取決於他的壽數有多少。

    身為作者的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故事寫到了幾分之幾。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隨著分秒過去我們的筆都不斷揮舞著、書頁也不斷往後翻著。

    關於過去,你或許有些遺憾寫下了某些的決定,寫成了今天的你。你或許相信,你的故事只能以同樣的風格貫徹始終地寫下去。的確,無人能改寫過去。但,你知道嗎?你永遠可以重新定義過去的故事,選擇用新的風格創造新的情節。

    關於未來,你或許曾夢想一個美好的畫面可以發生。然而你知道,要寫出改變總是比重覆寫著那些老掉牙情節要用力得多,於是默默地用著慣用的字眼、寫下了一樣的每一天。但,你知道嗎?改變或許真的沒有那麼難。你永遠可以從此刻開始,只要專注地決定並寫好當下的那一個字,就能一字一句地漸漸累積成新的情節。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探索把故事寫得更美的方法。

    在你Life Storying的過程裡,願我的分享能予你一些寫作靈感,以微步調活出新情節。

    by Shaya
    A Life Story Writer (just like you)
    想做甚麼呢?
    喜歡聲音
    喜歡文字
    分享網站
    追蹤專頁 緊貼所有更新